连队以西,咫尺之距,有一片葵花田,3000余亩,矩形地块,南北长、东西短。若以连队最头和最末一家为基准,葵花田向连队两端延伸的长度大致相等,200米左右。葵花最盛时,从半公里外的省道望连队,先看到碧汪汪的葵花田,然后才看到红灿灿的三角屋顶,若碧涛之上浮着的一艘艘红船。车往前走、船向后游,梦境般虚幻和美丽。
连队是在戈壁滩上建成的,滴灌技术拯救了这片土地。由于地处河谷上端,地貌又高低错落,没引进滴灌之前,这里一直是处女地,待字闺中几千年。水前脚来,兵团人后脚到,像雨点跟紧雷声。只要有水,惯打硬仗的兵团人很快就会在这里再造一片绿洲。
连队西边这几块条田,是最早铺设滴灌设施的,地块也相对平整。
连长说,先种葵花做实验吧,这东西抗旱、耐碱,既能改土还能妆点——春日看绿、夏日观花、秋日赏果,四季三景,冬日吃油、做烧柴,百益无一弊。其次,它还具象征意义,兵团人就要像葵花一样心向太阳、蒸蒸日上!
那年,连队第一批垦出的3000亩地,悉数种上了葵花。
这东西果然抗碱。我们下种时,对该地块还存有疑虑,为保全苗,按每穴3粒投放。苗高一寸时,十之八九都有三棵,墨绿墨绿,充满后劲与生机。
葵花苗半根筷子高时,我们开始定苗,三选一。开始,我们运用传统的聪明,把最大最壮的苗留下。连长见后马上纠正,让我们“拔大苗、去小苗、留中苗”,说,大苗疯长,不利于透风透光;小苗太弱,不利于吸收养分和阳光;中苗兼顾左右,更容易达到苗情一致、稳产增产。我们的脑子走直路惯了,尽管一时拐不过弯来,还是听连长的话。听话,是兵团人的一贯作风,就像军训时,连长让我们向右转,我们一律唰地转向右侧;连长让我们卧倒,我们一律啪地一声,和晒场的水泥地来个亲密拥抱。
葵花烂漫时节,大团大团的花香在西风的怂恿下,浪潮般源源不断向连队涌来,整个连队浸泡在花香里。人逃不掉,只要吸气,花香就像被谁推着,顺着鼻孔钻入口腔,然后游走五脏六腑,涤污荡垢、荡气回肠。花香打开每个毛孔的门,强行入室,实施她的“熏香计划”。那些牛们羊们,对忽如其来的香浪莫名其妙,只觉心旌荡漾,大张鼻洞,任花香穿脑而走、穿肠而过。我不知道那些家禽们有没有嗅觉,从它们躁动不安的情绪看出,花香已经扰乱了它们的神经。鸟儿们站在枝头的最高端,朝着葵花田的方向集体啁啾,像在声讨什么。有几只鸟,箭一般从树枝飞向葵花田,又箭一般从葵花田飞回树枝。我想,它们这般狂野,也许是在妄图摆脱什么。那黏稠的花香,粘上谁都深入骨髓。杨老二的上百箱蜜蜂,像一股黑色旋风,呼啸而来、呼啸而去,遮天蔽日,布满了家门与葵花田之间的天空。据杨老二讲,这年,他的葵花蜜获得空前丰收,成了紧俏货,摆在商店被抢光,摆在超市也被抢光,本打算留做自己喝的几瓶蜜,也被连队的同乡挖走。
几亩葵花是点缀,几千亩葵花就是风景,而且是大风景。这年,从城里来连队观葵花的人若过江之鲫。他们看厌了高楼和霓虹,看烦了轮胎和人流。面对偌大一片金碧辉煌的葵花田,他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他们卸下喧嚣和浮躁,装满静谧和怡情。他们把莺歌燕舞、蝶飞蜂绕塞满记忆和手机荧屏,一股脑根植在城市的歌舞厅、娱乐城,让乡野的味道稀释灯红酒绿、醉生梦死。那些来自内地的旅游大巴,宛若游龙,沿省道排了长长一溜。各色各样各种口音的游人,在惊讶了葵花盛景后,也惊讶了兵团的大农业。
连长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他看到了商机。夏秋交接之际,连队建起了简易厂房,引进了榨油设备。那年,连队的葵花籽一颗没卖,全部榨成油,密封进塑料桶,贴上商标,冠冕堂皇走进城市超市的货架。那些消费者,十有八九是来连队看葵花盛景的人。而返回内地的游客,为没吃上连队的葵花油,叹息摇头,遗憾不已。
那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现在,葵花已成为我们连队的招牌作物、朝阳产业。
每年,我们连队的葵花种植都在万亩以上。我们建起了农业观光园,赚足了城里人的眼球和银行卡中的数字;我们开起了多处农家乐,许多职工把责任田流转出去,靠“土色土香”和“家的感觉”,把既有钱又有闲的阶层聚拢到农家院,用无成本的野菜和低成本的家园菜,换取他们口袋中的“真金白银”;我们建起了现代化厂房,引进国内一流的榨油设备,我们的“滴滴香”商标早已远近驰名。八千里外的一线城市,多少家庭的餐桌飘香着我们的葵花油。读书不多的杨老二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养蜂个体户,在蜂箱数字连年翻番的同时,召集来“甜”味相投的几家养蜂户,成立了本团第一个养蜂俱乐部,还强拉硬拽已退休的老连长来做经济顾问,共同开创连队“甜蜜的事业”。
葵花烂漫时节,连队的营区、田野,馥郁的花香无处不在;花谢时节,由花香拓展的事业无处不在。兵团人,把农业这篇大文章做得主题鲜明、条理清晰,遣词造句恰到好处,标点符号画龙点睛。
作者简介:王东江,新疆作协会员,新疆兵团作协会员。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文学》《大地文学》《星星诗刊》《散文百家》《小小说月刊》《散文诗世界》《回族文学》《伊犁河》《牡丹》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若干。就读于鲁迅文学院32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中国村庄》杂志 第12期 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