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什邡市石门村老支书李德明
“我是这片大山的子孙,就要顶起这片大山的脊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老支书李德明一直以来的愿望。
20多年来,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汉子,带着全村父老乡亲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创新探索“村民众筹、共建共享”模式,因村制宜推动林旅、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同步增收,把一个曾经交通闭塞、负债累累的穷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了“坎坷变通途、山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华丽蝶变。
穷则思变,干群同心打通群众致富路
2001年底,原本自己创业经商的李德明,抱着为乡亲们做点实事的想法,回到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后又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李德明把村上的情况捋了一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石门村地处蓥华山区,村域面积30948亩,山林多,耕地少,属于什邡最偏远、最落后的山区贫困村。当时村里仅有一条泥泞土路通往山外,700多户村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地农耕生活,劳累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多少钱。村集体除了三间破败小青瓦房和一座年久失修、年年亏损的小型水电站外,不但没有积蓄,而且还欠80余万元的外债。
面对摆在面前的一系列难题,李德明感觉肩上沉重的压力,就像眼前巍峨矗立的石门大山一样。没有退路,那就只有迎难而上。
为了彻底摸清“家底”,李德明和村组干部翻山越岭、夜宿山林,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走遍全村沟沟岔岔,访遍每一户村民。他发现,石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3.8%,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夏天自带天然空调,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漫山遍野都是宝。石门村贫穷的根本原因,就是村里的产品出不去,外面的游客进不来。
找到贫穷的根本症结,李德明心里有底了。问题困难很多,那就一个一个去解决。
他带领村干部一边信心百倍地组织村民开工建设,一边厚着脸皮去八方“化缘”。在几年时间里,石门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啧啧称奇的成就。
水电站年久失修、效益下滑,石门村求助省地方铁路局,要回100吨水泥砂石捐助,发动7个村民小组,不到一个月就完成水电站维修,当年收益20多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甩掉了村集体连年亏损的包袱。
村民二组400多名村民在汛期雨季必须绕道瓦窑村才能下山,石门村争取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多方筹措资金60余万元,历时五个月,带领村民建成长28米宽6米的石门洞大桥。
石门村民走出大山,到镇上、到市里只有一条烂泥路,经多方筹措资金800余万元,历时4年,将通往山外5.5公里长的主干道,从3.5米宽的土路、碎石路扩建到7.5米宽的水泥路,还新建通往各村民小组道路23公里。
村民原来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采摘山货、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作物,收入低且很不稳定,村组干部率先示范,带领村民先后发展黄连6000亩、三木药材2000亩、重楼500亩。
城区及周边游客到村里来避暑、游玩,却没有落脚之地,石门村组织村民到郫县(现郫都区)、温江、都江堰等旅游市县参观学习,最多一次去了300多人,开阔了视野,打消了顾虑,发动村民办起了40余家农家乐……
那几年,对李德明和村组干部、全体村民来讲,或许都是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每一件事情都是一项大工程,每一笔预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好在全村上下都铆足了一股劲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关系找关系,一定要闯出一条致富之路。
短短几年之间,石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里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钱包也慢慢鼓起来了,李德明和村“两委”在村民心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高。
李德明(左二)了解民宿经营情况
临危不变,顶起山区村民精神脊梁
就在石门村大力抓发展的时候,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地处重灾区的石门村伤亡损失惨重,全村村民遇难44人、受伤35人,道路、企业、农家乐基本损毁,560余户农房全部倒塌,646户农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余万元。
地震发生后,正在镇政府办事的李德明朝着石门村撒腿就跑,他知道,这个时候乡亲们需要他,他必须马上赶回村里。顶着飞石和土块,平时只要几十分钟的路程,李德明足足跋涉了三个小时。
回到村里的李德明,看到村民一张张悲伤、恐慌、低落、烦躁、迷茫甚至绝望的脸庞时,他的心被狠狠刺痛。
李德明来不及回家看看母亲的安危,一边组织干部群众在废墟中举着火把救援自救,一边忍住心头的悲伤,语气坚定地告诉大家:“你们放心,党和国家一定会派救援队来救大家的。我们一定能够重建一个新的石门村!”李德明斩钉截铁的话语,让村民找到了主心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乡亲们那股迎难而上、开山架桥的精神劲重新凝聚起来。
解放军救援部队抵达村里后,李德明和村“两委”又全力配合部队官兵,平稳推进灾后救援、伤员转移、临时安置、家属抚慰等工作。因为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李德明被省委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劳动模范”。
灾后重建,村民的生产生活均步入正轨,尝到了农家乐旅游甜头的石门村把提升旅游品质、做大旅游产业确定为新的发展目标。村民们积极响应动员,在单一农家乐的基础上,相继新建、改造了民宿、乡村酒店80余家,游客接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灾后重建的农户建筑风格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楼层、风貌均不统一,给旅游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李德明主动争取上级支持,决定由上级补助一部分,村民自筹一部分,对石门村进行统一风貌打造。两年多里,石门村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民宿、酒店、农房、道路进行了风貌改造和全方位绿化,使得村容村貌更上一个台阶,也为石门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神瀑沟景区游人如织
创新求变,群策群力打造神瀑沟景区
从2014年开始,李德明逐渐意识到,仅是依靠民宿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于是逐渐思考如何利用石门村的自然优势,打造一个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的景点,延长旅游产业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门村有一条溪流贯穿峡谷,是避暑纳凉、玩水嬉戏的好去处,因其间分布着大小不一的五个瀑布而得名——五龙沟。
大家一致决定将五龙沟景区开发出来,融入“大蓥华”旅游圈,走林旅、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路子。同时,还决定以公司化运作方式经营好域内集体资产,管理、服务好域内各种业态和企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这个想法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但是资金自筹,政府没有补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无奈之下,李德明灵机一动想到了“村民众筹、土地入股”这种模式。
2016年,石门村以“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主线,宣传发动全村254名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众筹”2300多万元,依托原村民六组资源,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村民”模式,成立了什邡市石门洞胜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景区名称注册为“神瀑沟”,由此拉开了神瀑沟景区建设的序幕。
2016年至2018年期间,景区一边营业一边修建,防腐木步道、花岗石栏杆、石拱桥、波浪吊桥、休闲长廊、亭子、厕所等基础配套设施相继完成,同时水上娱乐、丛林探险、溜索、动物园等娱乐项目也相继投入运营。
2020年,景区全新修建的玻璃吊桥正式面向游客开放。这座玻璃桥,一下子成为省内外游客周末和节假日的网红打卡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赞,先后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以及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报道。景区当年营业额也一举突破800万元,石门村也成功获评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通过几年的建设运营和滚动发展,神瀑沟景区累计总投入3500余万元,规模逐渐扩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现了春览漫山花海、夏避烈日酷暑、秋游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冬赏满天飞雪。2022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迎来新一轮飞速发展。
目前,神瀑沟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年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经济效益呈现良性发展势头。31个村民成为景区管理者,购买了社保,景区直接解决就业200余人,带动就业1000余人,辖区村民年人均增收达6000元。据统计,近年来村民累计分红800余万元,集体经济组织获红利160余万元。
李德明(前排左一)陪同有关人员和专家进山考察
华丽蝶变,共建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
神瀑沟景区使石门村一部分人很快富了起来。按照景区众筹协议,入股村民每年可以从景区收益中按比例分红,前3年是分红转股用于建设;景区所在六组村民以自留山土地入股,每年按照景区收益的10%分红;村集体每年按照景区收益收取3%的管理费。2023年,六组集体收益5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15万余元。
“少数人富了不算富,要贫穷的乡亲都富了才算富。”在神瀑沟景区日益火爆的同时,李德明同时也注意到,石门村还有不少村民找不到适合的发展门路,生活依然没有太大改善。
李德明觉得,精准扶贫,不能总是指望上级政府和外界力量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是要想办法增加贫困户的产业收入。”
根据石门村优越的环境,为延伸石门村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奔小康,李德明果断提出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园,实行“带资入园、量化持股、保本分红”的原则,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的思路。贫困户可申请政策贷款入股,或者由村集体免息借资入股。通过产业园,贫困户每年按不低于10%的投入额作为保本分红,稳定贫困户的收益。
2017年至2018年两年间,石门村采取“村民众筹+土地入股”的模式,建成竹笋产业园3000余亩,年产鲜竹笋达6万余斤,纯利润约10万余元,村集体收益达4万元,带动贫困户44户每户年增收360元;采取“村集体组织+专合社+贫困户+困难党员”模式,发展高山猕猴桃产业园200余亩,年产猕猴桃20万斤,主要作为猕猴桃果汁果酒的原材料。
2019年,李德明又牵头成立了石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该合作社以185.34万元资产入股什邡市蓥石旅游管理有限公司,以“公司+联合社+产业园+涉旅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发展模式,进行统一运营管理,每年收取利润分红。
2021年,李德明又发起组建了石门村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在镇上建设一个山野菜加工展览销售中心,用于集中销售石门村和周边几个山区村的农副旅游产品,同时为石门村特色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撑。投入运营后,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5万元,增加村民务工收入约30万元。
共同富裕,其实一直也是李德明心中最大的愿望。为关爱弱势群体,早从2012年开始,石门村就对伤残复员军人、军属、低保户、贫困户、留守儿童、困难大学生、60岁以上的老党员、7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给予帮助和慰问,每年慰问金达10万元左右。
此外,在神瀑沟景区启动建设后,石门村还建立起集体收益“4321”分配机制:提取村集体公司或专合社年纯收入的40%用于全体股民按股分红;30%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即改善水、电、路等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10%用于扶危助残济困。通过几年的发展,村集体为村民分红近100万元,大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也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如今,石门村游客熙攘而来。远看群山叠翠,近看绿水相依,长者林间漫步,儒士登山品茗,粉黛花丛轻嗅,孩童溪中嬉戏……
看着眼前的一切美好,李德明欣慰地笑着说:“太美了,看不够,一辈子都看不够!”
(作者单位: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中国村庄》杂志 第8期 村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