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神奇的刀杆节 无畏者的舞台
作者: 张正光 点击数:287 更新时间: 2024-11-26 来源:《中国村庄》
 
 

 

“上刀山、下火海”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也是勇敢者大显身手的舞台。它不仅惊险绝伦、扣人心弦,而且让人看了会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从心底敬佩这些将人类的勇敢与智慧发挥到极致的勇士们。

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河口村委会金兰彝族村,流传着一个祖祖辈辈延续至今583年的独特节日——“刀杆节”。这个节日是当地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展示自己勇敢与智慧的舞台。神奇刀杆节独到的民族风情和惊心动魄的场面,最能征服广大的观众。

激情演绎勇敢智慧

永胜金兰彝族系湘潭人,相传原以游牧为生,后有36人定居金兰村,繁衍成为36户人家,始以渔樵和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为生。时至今日,全村已有200多户1000余人。金兰人主持上刀山下火海的祭祀,也同纳西族一样被称为“东巴”,但金兰人男女“东巴”都有,而且是靠师徒传承至今。节日前一天,金兰村十几位男女“东巴”要在掌堂师傅的率领下,在天子寺举行敬堂封刀仪式,亦选取36把锋利的钢刀绑扎刀杆。

“刀杆节”在金兰村又叫“刀杆圣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天刚亮,金兰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艳丽的少数民族服装,小伙子背着三弦、佩刀,姑娘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筒帕,人们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刀杆节活动场所——天子寺。天子寺在山腰上,是个古树森然的幽静场所。在这里,他们欢度自己的节日。

白天,男女老少跳起了传统的“龙摆舞”,整齐的舞步,悠扬的芦笙,表达出他们心里的喜悦,展示了淳朴而又令人陶醉的民族风情。接着,金兰彝族妇女按少女、少妇、中年妇女、老年妇女,分别穿上各自的服饰进行歌舞表演。精彩的表演独具特色,展现出山乡风韵,使八方宾客叹为观止。随后,凡参加刀杆节活动的各民族群众都在激越悠扬的芦笙和笛声中,携手挽臂,跳起了民族舞蹈——打跳,宏伟壮观的大打跳,跳得山响,跳得人心醉。

夜幕降临时,刀杆场上烧起熊熊篝火,架起直立的刀杆,鼓声、锣声、鞭炮声响成一片,小伙、姑娘们欢乐地围着篝火“跳嘎”,在悠扬的笛声伴奏下,有人开始表演“下火海”的奇技,东巴们头戴五神冠,腰系红带子,手舞小红旗,赤着双脚,毫不畏惧地纵身跳进通红的“火海”里。他们先是赤手从“火海”中拉出烧红的铁链缠绕在手上、身上,令人惊奇的是这个血肉之躯居然不会被烫伤,这叫“拉火链”,东巴接着依次单脚、双脚反复多次在通红的火塘中间跳跃,把炭火踢出一丈开外,起脚时,踢起一个火一样的瀑布,又迅速后仰,脊背落在炭火上,身上火星闪烁,披挂的五彩纸巾冒烟起火,这叫“打火流”,之后,东巴又捧起通红的火灰擦脸,竟然也不会被烫伤,这叫“洗火脸”;有绝技的东巴还不停地吞咽火炭,一股股青烟从吞火者唇齿间冒出,让观众惊出一身身冷汗,但东巴却神态自若,毫无受伤迹象,他们一直要将火塘中的炭火跳到熄灭为止。相传,“下火海”的表演是源于人们对火的敬畏,相信经过火的洗礼后,可以消灾解难,五谷丰登。

 

喜迎各地游客的刀杆节

精彩刺激扣人心弦

随后进行的“爬刀杆”更加惊险刺激,“刀杆”上共有锋利雪亮的36把钢刀,刀口向上,刀背向下,捆扎在两根14米高、间宽34厘米的两根木杆上,像一架锋利的“刀梯”,当中有三台钢刀梯扎成剪刀形状,看起来更为惊险。

3个婀娜多姿的彝族女子和3个强悍的彝族汉子,身着对襟衣,腰扎红布带,赤着双脚,舞着大刀出场,只见他们在刀杆前纵横腾挪,用锋利的钢刀划舌头,刺肚皮,却不见一丝血迹。接着他们将刀一丢,箭步冲向刀梯,迎着锋利的刀口,分别赤脚踩蹬在刀梯的刀刃上,从容地一级级往上爬,一直爬到插满小红旗的刀梯顶端。在顶端还要表演“金鸡独立”等高难度造型,引得下面的人一阵欢呼。然后又一级级地下到地上,脚底板上竟然还没有一点血迹和划破的痕迹。这时广场四周的观众爆发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来源于感恩的心

关于“刀杆节”,在彝族、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在明朝中叶,公元1441年开始,云南边境常受外敌侵犯,有个兵部尚书叫王骥,受朝廷派遣,率领35万士兵来到云南边远的彝族、傈僳族居住地区进行征讨。王尚书进驻边境之后,在当地百姓的配合、支持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收复了被敌人侵占的土地。为了防范敌人再次侵犯、掠夺彝族、傈僳族人民财产,也为了防范土司的叛乱,王尚书“三征簏川”,在边境地区设立哨卡,同老百姓共守疆土,保障了彝族、傈僳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他们在边境繁衍生息,过上安定的日子、王骥还引导彝族、傈僳族人民开垦山地、保护森林、饲养牲畜,使生产得到发展。王骥深谋远虑,从防范外地的长远着想,让彝族、傈僳族青壮年习武练勇,日夜操练兵马,决心使边境变得民富兵强。但是,朝廷内的奸臣却借机诬陷,告了王尚书的黑状,说他在边境招兵买马,企图反叛朝廷,皇帝听信谗言,突然把王骥招回京城,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那天,用毒酒害死了他。

王骥被害死的消息传到彝族、傈僳族山寨,百姓们深感悲哀和愤恨,个个怀着满腔怒火。他们没有忘记王尚书的恩情,立誓要为他伸冤。可是,在那个山高皇帝远的年代,彝族、傈僳族人民的悲愤根本无法申诉到朝廷。怎么办呢?他们想:王尚书被害死了,可是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存,彝族、傈僳族人民一定要继承他的遗志,种好庄稼,养好兵马,练好闯火海、上刀山的武艺,决不让外敌侵占一寸国土。为了纪念王骥,并展现彝族、傈僳族人民保卫疆防的决心,大家就把每年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这天定为“刀杆节”,世代流传至今。

 

刀杆节现场舞蹈

刀杆节日带动经济

金兰人作为一个奇异的彝族支系,世代居住在偏远地区,形成了勤劳智慧、淳朴厚道、勇敢善良的民风,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别酷爱体育运动,除一年一度的“刀杆节”盛会外,金兰人还经常在永胜著名的程海中捕鱼,逢年过节当地还会开展游泳、篮球等现代的体育比赛。“上刀山、下火海”是一项古老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金兰村的“刀杆节”中,上演了将人类勇敢与智慧发挥到极致的精彩一幕。该节目已列入云南省非物质遗产项目。

如今,随着信息交流的发达和旅游业的发展,神奇的金兰村“刀杆节”已经声名在外,每年过节都会吸引友邻村寨的人们和全国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一睹真容。而金兰人“上刀山、下火海”的精彩节目还曾多次被邀请到外地进行表演。

近年来,云南永胜“刀杆节”已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融体育运动、文化娱乐、经贸活动、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活动而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村庄》杂志  11  村庄故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