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罗潜阳/摄)
高兴村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梭戛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苗族特色村寨。村内居民主要是苗族的一个支系——箐苗,因佩戴形状如牛角的头饰,俗称“长角苗”。箐苗精美的刺绣、优美的舞蹈、低沉的音乐、独特的民风民俗、明艳动人的服饰都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高兴村文旅产品丰富,有农家乐、芦笙舞、三眼箫吹奏、打亲、蜡染刺绣、民族服饰、民间艺术手工艺品、跳花节、少数民族特色民宿等。
漫步在村中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上,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保留完好的木质结构的老房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箐苗先民们在这里耕种、放牧,他们遵循季节的变化,春播夏管秋收冬藏,过着简单而质朴的波澜不惊的生活。
把历史和祖先戴在头上,记在心里
300多年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流淌,箐苗同胞们也逐渐融入现代社会,许多生活方式都在改变,而高兴村迄今仍然保留着最独特的箐苗习俗。
每个女性的头上都插有约2尺长的木角,在木角上缠盘着约四五斤重的麻线或毛线和头发掺成的假发髻盘于头顶,头饰高约15厘米。从当地苗族同胞口中得知,这里面的头发都是来自于自己五代以上的女性长辈,她们“把历史和祖先戴在头上,记在心里”。
还有一种说法是深山密林里,经常有野兽出没,箐苗同胞就盘起长长的牛角来吓退野兽。
梭戛生态博物馆(罗潜阳摄)
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箐苗女性服饰由头饰、全刺绣上衣、百褶裙、刺绣项圈、羊毛围兜、羊毛裹腿构成,彩色蜡染、挑花刺绣均为手工技艺。彩色服饰中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化风俗信息,一个构图就是一个故事,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箐苗男性服饰由蓝色或青色麻布缝制的对襟衣为上装,白色裤裙、全刺绣围腰、刺绣项圈、羊毛裹腿,头上包裹青色头巾。
寨里的箐苗同胞种麻织布,自给自足。收麻后,把麻杆上的麻皮剐下,剥去青皮,留下白白的麻丝,麻丝经过漂煮后晒干,搓成麻线纳鞋底,或用来织布。
心灵手巧的箐苗女子都是巧夺天工的绣花、绘画能手,她们手持蜡刀,随心所欲地在土布上画山画水、画花画草、画人画畜、画日画月。其方法也很独特,用铜片制成各种形状的蜡刀,以蜂蜡为防染剂,制作蜡染时,先把蜂蜡加热,熔成蜡汁,然后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平铺的白布上绘成各种花纹图案,蜡汁凝固粘附在布的两面,点绘毕,将布放在靛蓝染缸中浸染。染好后将布放入沸水中煮脱蜡质,即呈现白色花纹图案,成为美丽的蜡染布。
行走在苗寨里,我们用手机记录着房顶袅袅飘动的炊烟、房檐下挂的一串串红得泼天的辣椒,以及晒坝里那一坝坝金光耀眼的玉米棒子。伴随着游客的到来,寨子里也热闹起来,姑娘们穿上色彩艳丽的千针万线织就的民族盛装,小伙子也清一色地穿上青布衫,衣服的荷包上有一个夸张变形的刺绣图案,他们正准备到寨子里的花场上为游客跳花。
名副其实的“传声筒”
箐苗群众爱梳好看的发髻、缝制美丽的衣裙,也爱过热闹的节日,每年的跳花坡节、祭山节等节日都热闹而盛大,箐苗男女能歌善舞的艺术天赋在节日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就地取材,将身边的竹子、木材、树叶等做成乐器,节日时吹奏芦笙、跳芦笙舞,平时就吹口弦、吹木叶。他们尤其擅吹奏三眼箫,每当箫声响起,旋律在古老的村寨里盘旋,如同一位智者的低语,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深沉而神秘。
三眼箫是以金竹为原料,在竹上钻三孔,加以簧片,即成其器。因其只有“三眼”,故名为三眼箫,声音单一、柔美、低沉,是箐苗特有的民族乐器,入选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966年出生的王兴洪是三眼箫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高兴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从15岁开始,随父及本民族长辈学习箐苗三眼箫制作技艺,曾荣获“贵州省六盘水文化旅游商品奖”。
据王兴洪介绍,三眼箫的吹奏方法是以口含顶端叉口,下巴紧贴斜吹口,左手中指按正一孔,右手中指按正二孔,拇指按背孔,向叉口内吹气振动簧片而发音,闭开音孔而成律。其音域近于三个八度,比一般箫笛的音域宽广。三眼箫虽然只有三个音孔,却能吹奏出优美的五声音律。
三眼箫是箐苗青年男女之间名副其实的“传声筒”。其设置三孔音的主要根据是当地的民歌音调,主要为男女青年相互表达爱慕之情时吹奏,亦在一般情况下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
高兴村原有三眼箫演奏者300多人,由于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演奏者只剩下十几人。王洪兴在当地创办的六枝特区兴洪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其中就设有“三眼箫传习所”,主要负责对箐苗青年男女学习三眼箫制作、演奏技艺实行活态传承、展示和传播。
2019年,高兴村陇戛寨熊添坤携三眼箫赴央视演出。2020年,王兴洪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眼箫)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
土墙木屋、纺纱织布、画蜡刺绣、飞针走线……高兴村的一切,都是箐苗日常生活的生动展示。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在高兴村陇嘎组落成并开馆,系中挪两国元首共同出席签字仪式的文化合作项目,将箐苗文化遗产原样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原本的环境之中。
生态博物馆由资料信息中心和箐苗社区两个部分组成。箐苗社区包括12个自然村寨,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总人口5000余人。资料信息中心建在高兴村陇戛组,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包括箐苗文化展示中心、箐苗文化研究中心、箐苗文化传承人培训中心、餐饮住宿及办公区域等。
在高兴村这座非遗文化宝库里,手工制作的箐苗服饰以及三眼箫演奏、制作等都被列入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村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苗族服饰传承人杨二妹家开了一个手工艺品加工厂,专门从事箐苗服装和手工艺品的加工、销售,她把自己喜欢做的挑花刺绣当成了事业。
高兴村还有着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工艺技术,竹编背篼、筷笼,草编的针包等都制作精良、美观大方;打磨石具如粑粑盆、碓窝等都极具特色;手工制作的三眼箫、芦笙非常精致;背水的木桶上宽下窄,呈倒圆锥体,背水不外洒,成为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蒸蒸日上的村落
王兴洪于2013年投入20多万元创办六枝特区兴洪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大力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也解决了不少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目前,兴洪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由王兴洪外出务工回来的儿子王武、儿媳杨蕾夫妻俩经营,绣娘的工作主要由杨蕾承担。生产的民族服装和民族手工艺产品很受毕节、安顺、兴义、水城等地苗族同胞的青睐,尤其是每年过大年和跳花节,精美的手工服装每套可卖到1万元,男装每套可卖到1000元。王兴洪说目前市场已经打开,产品不愁销路,加工厂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解决了50人以上就近就业,都是本村留守妇女,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2014年,高兴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整村实现脱贫摘帽。如今的高兴村,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变成了最宝贵的财富,吸引着无数的访客前来探寻。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融媒体中心)
《中国村庄》杂志 第12期 少数民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