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诗人艾青写下的一句诗。在古城镇江,有一位老人,用60余年的行动践行着他对茅山革命老区这片乡土的眷恋和梦想,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镇江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党委书记赵亚夫,一个长期扎根句容茅山革命老区的农业专家,用他的实践表达着对这片乡土的无限深情。
去年金秋,笔者前往句容农村采访,只见一排排草莓大棚、一座座农家小楼展现在眼前。1986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的20棵草莓苗在此扎根、广植,通过草莓致富的农民盖起的楼房,被亲切地称为“草莓楼”。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被当地农民传颂了30多年的一句民谣。
年少立志 帮助农民致富
1941年4月,赵亚夫出生于常州,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但真正让赵亚夫确定志向,并最终扎根农村的是一次少年时期的经历。当时他在医院看到,一个小时内,三位农民均因贫病交加无力医治而相继离世,这对年少的赵亚夫触动很深。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让农民依靠土地、依靠农业,能够改变贫困命运,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1958年,赵亚夫于常州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宜兴农学院农学专业,决心一生服务于“三农”。1961年,20岁的赵亚夫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县农村蹲点了7年。期间,为了使农民得到温饱,赵亚夫虚心向农业老专家学习,潜心研究水稻、小麦高产技术。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宜兴县推广小麦、双季稻一年三熟制,创建了全省粮食单产最高的生产大队。通过推广水稻、小麦高产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镇江地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
日本之行 催生三次探索
1982年,赵亚夫第一次来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日本爱知县的渥美半岛到处郁郁葱葱,山上有林,坡上有果。“那里的气候、地貌和镇江山区类似,我们那里大多荒山秃岭,人家却建得这么美!”巨大的反差让赵亚夫难以平静。
从那时起,赵亚夫为梦想描绘蓝图:要让句容茅山老区像日本渥美半岛一样,满山的果树,满坡的蔬菜,满岗的鲜花,满山的财富。此时的赵亚夫已经40岁了,他从学日语开始,不分昼夜地钻研学习水稻、草莓、无花果、葡萄栽培技术。
走出国门,看到了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他清醒地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传统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要致富只有靠科技、靠高效农业。第二年从日本回国,很多人都捎带家电,他则带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农业科技书籍。就是从这20棵草莓苗开始,他率领农科人员与农民兄弟们一道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赵亚夫的第一次探索,就是高效农业。他要利用20棵草莓苗作为火种,在茅山老区燃起农民致富的热情。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草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他感觉到一户一户地教太慢,就建起了上千亩的农业示范园,让农民在里面学习、实践,很快就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句容成了全国草莓之乡,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草莓楼”。
茅山老区白兔镇草莓种植户纪荣喜,1989年开始在赵亚夫的指导下种草莓,早就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去年还给儿子在常州买了房子和车子。“我们两口子就靠5亩地,一年赚个30万元没问题。”他说,草莓品种是赵老推荐的,技术也是他亲自教授的。一亩地产5000斤草莓,刚上市时一斤能卖到45元,草莓空茬时就种有机水稻,一亩产600斤,卖10块钱一斤,还早早就被订光了。
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从最初的白兔镇,到春城、大卓、黄梅、茅山、后白、天王、高资、上党等乡镇,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
他的第二次探索,就是以种植大户为龙头,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农民集中起来,让农民学会经营和管理,“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随着方继生草莓专业合作社第一个成立,并取得成功,丁庄葡萄、黄梅桃子等一个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相继成立。这些组织面对市场、对接市场,把农业变成了产业。如今茅山老区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社达到400多个,覆盖农户3万多户。
他的第三次探索,则是在苏南丘陵地区最落后的一个小山村——句容天王镇戴庄村,组建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创建了有机农业产业园区,试点生态农业,创造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合二为一”新模式,并以戴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20个村。
赵亚夫在田间
发挥余热 让最穷村致富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戴庄村。当时的戴庄村,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还倒挂了80万元,是镇江市最穷的村。他决定发挥余热和农民一起搞试点,要用最新生态农业理念探索一条贫困村的致富之路。
当初赵亚夫刚到戴庄村时,却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他勾画的农村小康图景,在村民们看来是天方夜谭。赵亚夫第一次办的科技讲座,只来了两个人。回家后,他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他知道农民是现实的,于是决定要用实实在在的效益证明给他们看。
再度来到戴庄村时,赵亚夫承诺给试种的农民免费提供有机“越光”稻种苗、有机肥和技术指导,不管好坏,每亩以1200斤水稻市价保底收购。
听过讲座的村民杜仲志答应尝试栽种1.6亩“越光”稻。为了帮助杜仲志种好稻米,几天后赵亚夫来到村里与他同吃同住,帮助其栽种稻米。杜仲志按照赵亚夫教的方法,精心培育,当年就收获了700余斤“越光”稻,加工出来的大米卖到8元一斤。杜仲志彻底服了,现在逢人便说:“跟着赵亚夫,肯定能致富。”
杜仲志是戴庄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戴庄村第一个在赵亚夫的指导下富起来的农民。如今他还承包了有机桃园,并种植有机水稻和有机草莓,年收入20多万元。杜仲志的示范效应调动了农民参与有机农业的积极性,随着有机农业面积逐年扩大,一大批农户富了起来。
2022年,戴庄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位居全镇前列。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专业务农户,绝大多数年可支配收入已达12万到15万元,与当地城镇一般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相近。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房,有的农户还购置了汽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戴庄村由一个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耄耋老人 仍在田间忙碌
三次探索,让老区农民的梦想生根、发芽,开出幸福之花。几十年间,赵亚夫每年至少有200多天“泡”在农民的田地里。有人粗略地计算过他下乡走过的路,可绕地球好几圈。
平时,他还为农户闯市场担纲“招商大使”,亲自洽谈稻米加工合作、签包销协议,戴庄有机米开始走向全省乃至全国。有机越光米露、儿童有机米粥等加工食品试销镇江。
他把百位农民培养成技术能人、致富能手,他手把手教过上千家农户,为农民授课30万人次,编写技术含量高、农民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的实用农业读物超百万字。
他先后完成“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江苏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技术新途径”等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出版《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草莓栽培技术图说》《桃树栽培技术图说》等专著。
他还创建了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句容)实验园,创建了我国南方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创建第一个江苏省(白沙)有机农业试验基地。
去年,赵亚夫在东北地区考察时,发现当地使用蛇床子和阿米芹驱农田害虫的做法值得借鉴,便引进戴庄村进行试种,以此避免使用农药化学制剂。
几十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累计在茅山老区推广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直接给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他也获得“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赵亚夫给自己定了“不收指导费、培训费、不搞技术入股”的“三不”原则。村民估算过,仅在戴庄模式中,如果赵亚夫入股,按15%的技术入股,年利润按600万元计算,每年可分红90万元;讲课劳务费,如果按每年20次,每次2000元计算,每年可拿4万元。而赵亚夫这么多年来,却从未拿过一分钱。农户果园的果子成熟了,赵亚夫却从没带回去一个。
2008年,赵亚夫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称号,开表彰会时,他竟没一件像样西装,只得向同去的人借。奖给他的30万元奖金,回去后被他捐出来发展戴庄农业。
赵亚夫的手机里存了200多个农民的电话,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农民的各种需求,不少农民也把他的电话号码倒背如流。每当有人拜访赵亚夫,常常在家中找不到他,因为他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每个月都要去一次绵竹,在当地建起高效农业示范园。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让农民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践行乡土中国梦。”
不仅如此,赵亚夫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传、帮、带”,既培养了“全国道德楷模”糜林、省党代表万春雁等一批农技专家,也带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方纪生等为代表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2018年,“亚夫团队工作室”在戴庄村揭牌成立,赵亚夫担任总顾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句容市农委等单位的33名农业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建立了“亚夫团队工作室+地方分室+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种养大户”的组织体系。工作室已培育出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为句容100多个农村合作社、45万名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2020年4月20日这一天,对于赵亚夫来说有点特别,因为从这天起,就迈入了80岁耄耋之年。然而,这一天他并没有停下为农服务的脚步为自己“庆生”,一清早便乘车前往戴庄村,查看“越光”水稻秧苗培育情况。随后又去智慧农场,为场主周扣生的农场“把把脉”,帮助老区农户脱贫致富。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赵亚夫步履已日渐蹒跚,精力也不如以前,但仍旧忙碌在田间地头,每周都会有三五天的时间到老区村组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他说,前阵子动了手术,现在康复得差不多了,等康复后还要到戴庄去,组织好农民,争取三到五年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茅山老区,村民们有的可能不知道村干部是谁,但没有人不知道赵亚夫是谁。赵亚夫不善言辞,但只要和农民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一位村主任调侃道:“别看赵老是副厅级干部,但架子都没我这个村长大,在村里他就像农民的朋友。”
整整一个甲子的农村实践,赵亚夫用汗水和智慧辛勤浇灌着“乡土中国梦”,曾先后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2008年,被评为“CCTV2007年度三农人物”;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4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等单位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22年,赵亚夫又光荣地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目前,一部以农业专家、“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为原型,讴歌他帮助老区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改变老区农村面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电影《赵亚夫》已在全国各地上映,观众反响热烈。赵亚夫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何政军为了演好赵亚夫这一角色,在戴庄村深入生活,同赵亚夫促膝长谈,并阅读了很多赵亚夫事迹材料后,十分感动地说:“赵老是一位有爱、有行、讲奉献的人,很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潘春华,江苏省镇江市人,高级政工师职称。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
《中国村庄》杂志 第12期 村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