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探寻航民之路 见证乡村传奇
作者:龙秀林 点击数:124 更新时间: 2025-01-02 来源:《中国村庄》
 
 

国庆前夕,我怀揣着感激与期待,踏上了前往中国经济十强村——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的行程。这一程,宛如一场心灵的朝圣,每一步都踏在岁月的回忆与未来的憧憬之中。

对于航民村,我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以前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期间,为了解放思想,寻觅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我曾经到航民村学习取经,航民村那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朱重庆(中)在十八洞村走访慰问

万万没想到,命运的车轮再一次让我与航民村相遇,并且建立友好的关系。

时光回溯到20151010日,在云南省丽江市举行的第十五届“村长”论坛上,十八洞村作为少数民族村苗族村的代表参加活动,朱重庆书记则作为“村长”论坛的执委参加盛会。在落实“红石榴计划”中,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牵线,航民村与十八洞村结为帮扶对子,我有幸与朱重庆书记现场签约。那庄重的一刻,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记得我上台分享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的时候,朱重庆书记等十强村的代表在前排认真聆听,不住地点头,偶尔还与左右两旁的嘉宾交流一两句。后来我才得知,朱书记对我的脱稿发言赞赏有加,印象深刻。我在十八洞村工作期间,对团队成员有过这样的要求,汇报工作时不准拿稿子,逼着大家熟悉工作,用心用情介绍好十八洞村,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没想到这一招发挥了巨大作用。

散会时,朱书记特意叫住了我:“龙书记,你是十八洞村的人吗?”我恭敬地回答:“报告朱书记,我是县委派驻十八洞村的工作队长,兼任第一书记,我的身份是宣传部的副部长。”朱书记感慨道:“原来是这样啊,你分享时我们就在台下讨论,你不可能是十八洞村土生土长的支部书记,你的分享很生动。”

岁月流转,一晃而过,我离开十八洞村已有8年,与朱重庆书记也有7年时间没有见面了。我按照刘明顾问“行走中国乡村”的建议,在阳波兄弟的陪同下,再次踏上航民村的土地。这一次,我怀着重大的使命,行走中国著名的村庄,拜访基层书记,期望把每个村庄的发展模式总结出来,形成一部《乡村印记》的集子,也为家乡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去航民村之前,阳波特邀在瓜沥镇工作的嫂子沈伟红同行。担心让朱重庆书记久等,我们提前到达了航民村,嫂子热情地带着我们到徐新荣创建的纳斯科技园区参观。在餐厅吃午餐时,得知他正与航民集团合作做一个环保项目,前景非常好,全国各地组团前来考察商谈引进该项目,无疑又拉近了与徐总之间的感情。

饭后,嫂子带着我们在航民村的外围走了一圈,她告诉我们,过去航民村是瓜沥镇下面比较贫穷的村庄,要资源没资源、要地没地、要钱没钱,在“三无”的条件下,航民人抓住改革开放的东风,锐意创新,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十强村。

朱重庆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他两天前刚从甘肃张掖参加完第二十三届“村长”论坛回来。见到朱书记,我心中满是感慨,这位乡村改革的先行者、中国十强村航民村的党委书记,一位像长辈一样慈祥与智慧的老前辈,时隔7年未见,神采依然不减当年。

我向朱书记说明了此次的来意:一是想念老朋友了,同时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二是希望朱书记能为我的“行走中国乡村”计划牵线搭桥;三是邀请朱书记再回十八洞村,同时到我的家乡岽哨村看看。

一起参与交流的还有高天相、黄玮两位航民集团的领导。与高天相也算是老朋友了,他人很智慧、很谦和。从他的名字来看,“高”代表智慧,“天”也寓意天花板,“相”就是参谋的意思,三个字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天花板级的参谋、智囊。不管到哪里,高天相都出现在朱书记的身边,他曾经陪同朱书记到过十八洞村走访慰问,支持十八洞建设。

我们在四楼会客厅聊了一会,阳波兄弟把自己乡村振兴“三变+”模式与朱书记进行了交流,还把大健康领域的“三变+爱”模式作了简要的分享。随后,朱书记兴致勃勃地陪同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

航民村是瓜沥镇下面的一个小村子,说它大吧,才方圆2平方公里,300多户人家1200多人;说它小吧,航民集团旗下有30多家企业,还有一家上市公司,拥有员工达1.2万多人,截至今年8月,航民集团上缴税收达4.02亿元,远远超过西部很多县级的财政收入。

两条人工河在村里垂直相交,把航民村的村民居住区分成三个部分。村民的小别墅整齐、干净、漂亮,插满了国旗,国庆的氛围很浓烈。村民们看到朱书记走来,远远地跑过来打招呼,被抱在怀里的小家伙嗲声嗲气地喊“朱爷爷”,朱书记也热情地与他们拉家常,亲切地摸着小孩子的脸蛋。那种自豪与满足,让我们十分的羡慕。

村子中间有一块近百亩的土地,种植水稻,中央建了一个大大的稻田广场,村里的乡亲们在这里跳起了广场舞。稻田四周是整洁的步道,是人们散步和跑步的好地方。如果不是还有这片稻田,我真会忘记自己行走在农村里。

朱书记介绍,航民村有外来就业的人员1万多人,最多的是甘肃天水的农民工,他们年平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为了让农民工安心就业,航民集团投资了3亿多元,建起了10栋设施齐全的外来民工宿舍,宿舍的附近还有洗衣房和自助厨房。

我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工在炒菜,旁边帮忙的是她10多岁的女儿,很温馨的一幕。其他还有很多农民工也在炒菜,从菜品上可以看出来他们生活过得很好,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航民村的温暖与包容。

临上车时,阳波正与一位30多岁带着5岁左右小男孩的男子在聊天,他自豪地告诉我们,厨房里正在炒菜的母女就是他的老婆和女儿,他们是甘肃天水的,在航民工作10多年了。阳波问他在航民村工作安心吗,他笑言:“如果不安心,谁会在这里干10多年啊?在这里没有人不认识朱书记的,他是我们尊敬的朱书记!”

我也走访过很多有名的村庄,发现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村庄有个好名字,另一个是村里有一位传奇的领头人。航民村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寓意为“一艘航空母舰,载着全村人民向着富裕、平安、幸福起航”。航民村的传奇人物就是朱重庆,年轻时他就是村里企业的领头人,1989年,航民村老书记徐才法慧眼识珠,推荐年轻有为的朱重庆接任航民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朱重庆率领航民这艘航母再次起航。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97812月,改革开放的东风刚刚吹起,航民人就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在1979年就办起了漂染厂,后来逐步形成了印染、黄金饰品、热电、纺织、现代农业、酒店餐饮、金融等产业。航民还探索产业的“飞地模式”,在浙江率先探索出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2015年,作者与朱重庆(右)在第十五届“村长”论坛上代表村庄签约

航民村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上大学还享受奖学金及生活补贴;村民每人每年发放福利费3000元,60周岁以上老龄村民享受退休金外,每人每年还加发生活补贴3000元;村民全年免费供应大米、菜油等农副产品;村民去世免费提供公墓安葬。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幼儿园,孩子们在这里追逐知识的光芒;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丰富着村民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路飙升,他们真正沐浴在改革发展带来的灿烂阳光之下,住上了漂亮的别墅。在这里,一栋栋精致的乡村别墅宛如童话中的城堡,庭院里鲜花绽放、绿草如茵,村民们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与感恩。

朱重庆书记虽已年逾古稀,但他却精神矍铄,记忆力惊人。再次相见,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往昔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他的眼眸中闪烁着坚定与智慧的光芒,岁月在他的脸上悄然刻下了痕迹,却无法磨灭他心中那份炽热的激情与担当。

 

航民田园广场

多年来,朱书记引领着航民村,勇敢地踏上改革的征程。他们以无畏的勇气突破传统观念的禁锢,积极探寻适合航民村发展的崭新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大道上,航民村大力推进工业、商业的发展,构建起现代化的企业体系。与此同时,他们也高度重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全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航民村实现了从贫困落后的小村庄到富裕繁荣的现代化乡村的华丽蜕变。

在航民宾馆吃晚饭时,我与一位江西籍的服务员交流得知,她与爱人在航民村工作了20多年,曾在印染厂工作过,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她的岗位不断调整,目前在航民宾馆的餐饮部工作。我问她为什么在这里工作那么久?她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航民就是我的家!”

全国像朱重庆、吴恩福等老一辈农村改革的开拓者、先行者,70多岁的人还坚持在一线工作,他们要名有名,要利有利,还图什么?我觉得他们图的是一片人间的烟火气,图的是全村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此次出行,阳波兄弟始终陪伴在我的身旁。他从事健康管理工作,对“三农”事业怀有深深的热爱。他创立的乡村振兴“三变+”模式,为当今农村的乡村振兴事业带来了宝贵的指导意义。在这次走访中,他积极寻觅合作的机遇,渴望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他更像是我的“保健医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为我的健康默默守护。

 

朱重庆(右)介绍航民村的发展历程

国家推行的“银发经济”,恰如一阵温暖的春风,为朱重庆书记这样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崇高威望的人搭建起更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的同时,继续为国为民发挥余热。航民村的发展,离不开徐才法、朱重庆等老一辈的辛勤付出与努力。他们的经验与智慧,是乡村发展的无价瑰宝。

我虽已离开十八洞村很久了,但对航民村的无私援助始终铭记于心。这次的航民村之行,让我收获满满,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积极对接资源,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推动家乡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并关注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次航民村之行,是一次难以忘怀的旅程,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乡村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作者系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首任扶贫队长、花垣县政协原副主席、花垣县补抽乡岽哨村名誉书记)

《中国村庄》杂志  12  村庄故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