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精准扶贫”首倡地
作者 点击数:102 更新时间: 2025-01-03 来源:《中国村庄》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也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发展的窗口。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十八洞村依托独特的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形成苗绣、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体系,推动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努力走出一条依托“绿水青山”挖掘“金山银山”的“两山”高效转化之路。

十八洞村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称号。2023年,十八洞村接待游客8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74.5万元,其旅游助力乡村脱贫走向振兴之路可复制、可借鉴。

生态旅游

保护生态环境:十八洞片区地处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地形以山林、峡谷、溶洞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十八洞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善结合”的建设总原则,编制《十八洞村村庄规划(2018-2025)》,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这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开发强度和规模的严格控制,保持了村落的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为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结合十八洞“一谷两山”空间形态,立足红色文化、苗族文化和生态本底,明确精准扶贫教育、民俗风情体验、山水风光游览三条发展脉络,开发了峡谷溪流观光、山林徒步等生态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旅融合

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如苗绣、苗族祭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统节庆活动苗年等,并通过建设苗绣体验馆、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将民俗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先后推出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休闲度假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成功打造“十八洞中国相亲节”“苗族赶秋”“马拉松赛事”活动品牌,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打造文化景观:在村落的规划和建设中,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如在入口大门和周边梯田增加苗鼓、苗文、牛角等苗文化元素,将其打造成为入口标志性景观;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成为展示苗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精准规划与全民参与

精准规划:在旅游开发前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规划,根据十八洞村的资源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总体目标,并明确了“一年启动、三年脱贫”的发展目标,对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少目标、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保旅游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全民精准参与:通过对村民的精准分类和施策,让不同类型的村民都能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如部分村民参与旅游经营,开办农家乐、民宿等;部分村民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工作,担任导游、服务员等;还有部分村民通过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或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等,实现了村民的全员参与和增收致富。

产业协同发展

农旅融合: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发展猕猴桃种植等特色农业,并将其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推出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增加了游客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工旅联动:积极发展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通过开发苗绣产品、举办苗绣体验活动等,将其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体验项目,实现了工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政府主导与多方合作

政府主导:政府在十八洞村的旅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等,为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企业参与:积极引入专业的旅游企业,参与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等,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提升了旅游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还通过“资源+品牌”入股的形式,以“村集体+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办十八洞山泉水厂,村集体经济享有水厂部分收益权,每年有保底分红,且每生产一瓶矿泉水再拿出1分钱注入村扶贫基金,同时解决了村民就业,实现共享发展、互利共赢。

村民合作:成立扶贫合作社等村民合作组织,通过“扶贫合作社+农户”“扶贫公司+农户”等模式,将村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