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广东省惠东县小禾洞村:从“贫困村”到“典型村”的蝶变
作者:周博 薛刚 点击数:159 更新时间: 2025-01-06 来源:《中国村庄》
 
 

小禾洞村地处广东省惠东县梁化镇东南部,面积7.6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4542345人,耕地面积1927亩,林地园地面积8058亩。该村曾是深度贫困村,村党组织也一度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小禾洞村紧紧抓住乡村全面振兴和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机遇,大力开展乡村治理,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全村迸发出发展新活力,取得富民兴村新成效,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典型村”的华丽蝶变。先后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卫生村”和“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等称号。

 

党员学习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小禾洞村坚持建强建好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激发乡村振兴合力。

一是选优配强班子,提升组织力。村“两委”换届选举,将年龄轻、学历高、能力强、作风实的优秀干部选入“两委”班子,选举有威信的张国文担任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又选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薛刚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新任班子带领全体党员履职尽责,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用好用活制度,提升执行力。落实“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推进“网格化”“常态化”基层治理。把党的制度这一“传家宝”带到经营主体、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着力解决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形成“党员为群众服务、群众向党员看齐”的良好局面。

三是结对共建互助,提升服务力。推行“四结三带”机制,即挂点联建单位与村委结对、村委与经营主体结对、班子成员与村小组长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强村民小组带弱村民小组、老党员带新党员、致富能手带困难群众,进一步强化干部政治担当,引领党员群众干在先、走在前。村公共场所建设需占用村民土地,村干部积极“让”地支持村广场和公园建设;经营主体有用地需求,党员群众主动流转土地;企业发展交通不便,村委想方设法做好道路硬化,极大提升了营商环境,让“沉睡资源”变为“增收活水”。

聚焦民富村强  推进产业发展“多元”

小禾洞村创新拓展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推动产业业态多样化,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一产“做强”。先后引进广东田园农业科技、惠州维业农业科技、广东长晟生态农业、特石有机农业和广东知行农科教育等5家企业从事种养经营,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流转160亩耕地,每年完成两季水稻和一季梅菜种植;盘活500多亩撂荒山地,通过改良土壤、循环种养,做优有机蔬菜种植和畜禽放养,种植蔬菜120个品种,年产量140万斤;村民合伙成立公司,打造1200亩生态观光茶园,一期种植240亩,生产茶叶5万公斤。还有其他经营主体承包山地旱地种植荔技、蜜柚、柑橘、青枣和玉米等特色作物,年产荔枝4000吨、蜜柚150吨、青枣500吨、柑橘700吨,产量和效益逐年增长。

二是着眼产业链延伸,推动二产“壮大”。利用特石有机农业连续11年欧盟有机认证和省级“生态农场”称号影响,培育有机蔬菜这一特色产业,打造“绿色厨房”,延伸从“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利用原有的知青茶场记忆,盘活老茶树资源,建设茶叶加工基地,老法新艺加工销售,提升“罗庚排”“梁化印象”等茶叶品牌影响力,推动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茶产业链条。利用梁化蔬菜专业镇建设和省市“一村一品”荣誉影响,助推梁化镇宣传叫响“中国梅菜之乡”“惠州贡菜”“越王菜”等品牌,推动全村梅菜大面积种植和初步加工,促进蔬菜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

三是突出提质增效,推动三产“做活”。依托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打造产业联营体,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探索“产加销、农文旅”融合模式,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造“近郊游”新业态。村集体与经营主体合作,瞄准农旅研学风口,培育创建了集“科普+研学+旅游+康养”于一体的小禾洞见生态园,引进四家不同经营主体合作经营,打造成具备亲子旅游、体育运动和农耕实践等特色的田园综合体。2024年元旦开业,一季度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创经济收益360多万元。

探索“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合作模式,推动“联营+”优势互补,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大超市”。村委协调整合特石有机农业、吾乡别院民宿与陂特科普教育三家经营主体搭建合作平台,串联东西走向的经营体创建产业经济带,实现不同主体、不同要素资源融合、力量协同、优势互补,催生“1+1>2”的叠加效应,吸引了更多特色餐饮和休闲娱乐等不同领域的社会力量进驻小禾洞村,补齐产业“全链”拼图,让经营体发展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取暖”。农旅热潮也催生了“后备箱经济”发展,实现了联农带农,带动村民家门口上岗就业,把家中的绿色农产品流向市场,形成了“一产支撑、二产赋能、三产反哺”的生动局面。

 

有机蔬菜种植

注重内外兼修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小禾洞村落实绿美乡村生态建设要求,着力抓好乡村全面建设,以高品质人居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人居环境整治。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抓手,推进农村厕所、垃圾和污水整治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清理村内污淤水塘8口,拆除危废弃泥砖房23间,疏通灌溉水渠2000余米。抓好农房风貌管控,完成23栋农房外立面美化和26栋“小披檐”改造工程。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提质。筹措1000多万元加大基础设施设建设提质升级,推动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向村小组延伸,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向村民覆盖。把村委后面荒废多年的荒山建成了金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道路干净整洁,昔日的荒山变身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完成了9个村民小组主次干道硬化,安装180盏路灯,实现村级路灯全覆盖;新建了村文化广场和法治广场,改善了村民生活和休闲条件;建立了村级卫生服务站、电商物流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提供周到、贴心、便利的服务。

三是塑优美丽乡村风貌。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村内村外、房前屋后和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工作,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果则果,让村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品得到乡味。先后种植各类花木3万余株,美化生态环境;用石头、砖瓦和竹片修筑乡间小路、设置围栏,优化景观风貌,持续提升“四旁”“五边”绿化美化品质。

四是涵养基层文明新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制度,以“村规民约”激发群众自我管理,以“法律服务”解决群众法律难题,以“道德评议”推动村级事务管理;开展“五好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媳妇”等评比活动,奖励“考入大学学子”“荣获上级表彰先进”“为村做过贡献典型”等好人好事,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植淳朴民风。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中国村庄》杂志  12  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