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长里村与仓颉造字台
作者:何忠伟 殷春武 杨生活 点击数:161 更新时间: 2025-01-14 来源:《中国村庄》
 
 

长里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4172180人,土地面积1100亩。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村里有1500多个商铺,每家靠出租房屋增加收入,外来人口近10万,多是比亚迪和三星等企业员工租住,被戏称为“比亚迪的根据地”。就是这样一个依托城市发展而生存的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多年来,长里村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寻找文化传承的平衡点。

 

仓颉初创的二十八个字

长里村丰富的文化底蕴

杨生活老书记讲到,明代该村因系一条长街,得名长里。“里”是明朝用来表示路的单位。清《长安县志》称为长里村。得益党的好政策、得益传统文化的滋养、得益老祖宗文化基因的遗传,长里村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长安仓颉造字台,亦称仓颉造书台,位于郭杜镇长里村西北。台为夯土筑成,高6米,周长100多米。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兽蹄鸟迹的启发,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奠定了中国汉字的基础。长安仓颉造字台在《法苑珠林》《关中胜迹图志》《长安县志》《长安县地名志》等都有明确记载。周代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造字的地方修建了“造字台”,周穆王在此建立神庙,又名三会道场(三会寺)。秦穆公在土台造重阁。唐朝第四任皇帝唐中宗李显到仓颉造字台拜谒,宰相李峤、郑谙,诗人岑参等名人为仓颉造字台赋诗。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曾为仓颉造字台题字立碑。康有为民国12年(1923年)到仓颉造字台拜谒,称“仓颉是斯文始祖”。

为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贡献,联合国于2010年将“谷雨节”定为中文日;2007年《谷雨祭祀仓颉典礼》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仓颉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仓颉造字”被纳入中小学生教学课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江苏等多地在每年中国传统节气“谷雨节”举办大型谷雨仓颉祭祀活动。

仓颉造字台保护几经波折

老人范廷玺出生在长里村。多年来,他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一直守护着这神圣的远古高台。范廷玺从小在村里读书,上学时每年冬至,他都会随老师和同学拜谒仓颉造字台,对仓颉和造字台有着深厚的文化情感。他也经常到仓颉造字台玩耍,听村里人讲过不少仓颉造字的故事,对仓颉和仓颉造字台有着近乎神秘的文化感情。1992年,他负责西安某文化公司的业务,并在同年12月与祝村乡恭张村、乡政府签订修复仓颉造字台的协议。从1993年开始,他负责修复工作,包括砌围墙、迁坟、加高古台、修建安全墙和台阶路,并在台上雕刻“仓颉造字台”五个大字。经过两年的努力,古台恢复了其神圣与尊严。

在他的多方奔赴与呼吁下,地方政府成立了乡一级专门的保护与服务机构,市文管处随即发文建议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县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工作,并于1991年将仓颉造字台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确定了保护范围。同年,县政府决定由祝村乡以旅游企业名义开发仓颉造字台,并成立了工作服务机构,为仓颉造字台的保护提供了持续性保障。

 

长安仓颉造字台

社会各界调研保护仓颉造字台

为了更好地保护仓颉造字台和传承好仓颉文化,长里村杨生活老书记多次邀请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领导殷春武等全国各地众多专家出谋划策,殷春武表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学习领悟仓颉造字创新精神,赋能乡村文旅产业振兴迫在眉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文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起源和发展历来备受关注。仓颉,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造字圣人,其贡献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仓颉造字精神的现代意义也很重要,仓颉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注重观察和实践,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灵感,将事物的特征和形态转化为文字符号,它体现了人类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仓颉不畏艰难,勇于创新,通过创造文字来记录和传承知识,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仓颉造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杨生活老书记表示,长里村众多村民学习运用仓颉造字的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赋能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坚守代代相传,这一切必将为构建和美长里村贡献出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村庄》杂志  1  村庄故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