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官庄村作为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定点帮扶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围绕“紧扣一条主线、抢抓两个机遇、发展三个产业、打造四个基地”工作总思路,充分发掘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塑村、以文兴业、以文化人,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让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并村时欠账170多万元提高到2024年的55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实现了由“偏村、穷村、乱村、差村”向“红村、富村、美村、和村”的跨越发展,先后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九项荣誉。
官庄村地处潜山市西北部,省级金紫山森林公园腹地,是桐城、舒城、岳西、潜山的四县(市)交界处,2005年由原驼岭村、官庄村合并而成。新村合并之初,官庄村面临四大发展难题。
一是思想统一难。村里连个像样的活动场所都没有,队伍“一盘散沙”,风气“一团乱麻”,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干部得不到老百姓认可。
二是债务清偿难。村内没有集体收入,集体经济一片空白、“一贫如洗”,村级负债达170余万元,清偿债务成了村集体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三是资源整合难。官庄村地处大别山深处,山多地少、偏僻闭塞,发展农业没有基础、发展工业处处受限,人口外流特别严重。
四是基础提升难。村内环境破烂不堪、“一塌糊涂”,常年鸡“巡逻”、鸭“执勤”,到处搭到处建,厕所连着店、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利年久失修,沟渠堵塞严重,河道池塘淤积;道路交通状况更是“山路十八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极其不便,群众急切盼望改善基础设施。
为破解上述四大发展难题,官庄村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统筹推进农村发展、建设、治理各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山区经济薄弱村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创造了“官庄模式”“官庄速度”“官庄效益”,打开了乡村振兴“幸福门”,实现了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的完美蝶变。
产品网络直播
以文塑村 搭好乡村建设大舞台
官庄村立足村情实际,从修缮保护古建筑、古祠堂、老街道、烈士陵园等开始,注重挖掘整理和活化利用,使官庄文化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可参与,想方设法把人吸引来、留得住,走出了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了美丽“蝶变”。
一是加强古迹保护。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和“一资源一措施”思路,对现存的德馨庄、余氏宗祠、“留余堂”、官庄老街等近20处古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整治乱搭乱建,对影响古民居保护的农户进行易地安置,高标准建成3A级德馨庄生态园景区、孝义博物馆、“留余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
二是推动环境优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保持古村落原始风貌,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实施“六有”工程,做到每个自然村庄有公厕、文化广场、停车场、健身器材、休息亭、洗衣池,实现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户户到位”,形成“古”与“新”和谐交融,处处有景、时时可游。
三是注重活态传承。坚持以文励人、以文育人,注重发掘红色文化、孝义文化、廉洁文化、非遗文化资源,定期举办官庄孝义文化旅游节和龙狮灯表演、“九九重阳孝行官庄”等民间特色文化活动等,适度有序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多种业态,在以用促保中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文化资源展现时代风采。
官庄秋色
以文兴业 拓宽乡村发展致富路
官庄村坚持向文化谋产业、向产业要收益,积极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一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带动强村富民的奋斗路。
一是做活乡村游。依托桃花源、凤凰山、凤溪河等生态美景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以村集体资产参股形式,成立生态旅游发展公司,流转闲置土地开辟茶园、桃园、葡萄园,建设观光轨道小火车、儿童军旅体验园、书画学院、民俗文化展陈馆、青少年研学游服务中心等旅游设施,大力发展夜游、夜娱、夜食、夜宿产业,高质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2022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4000万元。先后纳入全省“115”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名单,获评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
二是做强“土特产”。投入2000余万元,整修拥有500年历史的官庄老街,以“前店后坊”模式发展“豆吧”“茶吧”等新型业态,打造“美食+手工体验”特色美食街区;筹资1000多万元,建成豆制品厂、面条加工厂,加大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力度,严格规范企业管理,树立科学经营理念,合理确定产品价格,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常态化运营德馨庄景区微信公众号、注册“驻村杨书记说官庄”“官庄乡村(安徽)”抖音号和抖音小店,持续开展“定向采购”“直供食堂”活动,积极参与产品发布会、展销会和带货直播等;深度对接安徽老乡鸡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推动长期开展挂面、豆制品等餐饮食材采购供应,探索建立小麦、大豆种植基地和挂面、豆制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实现消费助农兴农。2021年以来,农特产品销售额超过800万元。
三是做火农家乐。鼓励村民腾出自家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民宿,对达到标准的民宿每个房间补贴8000元,目前已发展中高端民宿10家、农家乐30多家,全村仅餐饮、住宿两项服务,年经营收入可达2000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0个,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
官庄孝义博物馆
以文化人 激发乡村治理主创性
官庄村坚持从文化入手,激活和利用孝义文化、红色文化中向上向善的特性,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积极回应群众文化需求,做到人人关心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建设、人人从文化建设中受益。
一是以“红色文化”教育党员。官庄村不仅山清水秀,也是一片红色的故土。充分利用皖西特委旧址、官庄烈士墓、余大化故居等红色资源,开展党员党性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引导党员亮身份、践承诺、创先争优,切实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暨和美乡村建设中“身先士卒、示范引领”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以“传统文化”引导群众。依托村文化大礼堂、农耕文化室、“飞鹤爱心书屋”等场所,常态化开展“银杏夜话”“德馨说事”及黄梅戏专场演出等活动,引导广大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等。全村评选命名四好文明户2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203户。
三是以“乡贤文化”促进善治。注重发挥农村新“五老”和新乡贤作用,把威信高的“五老”及乡贤能人动员起来,组建乡村综合治理理事会,健全“五议三公开两参与”民主决策机制,建设文明乡村积分兑换超市,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坚持文化赋能,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浪漫“七夕节”
以文启智 凝聚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把队伍作用发挥好。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发挥好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好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官庄村之所以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有一支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能积极培育“后备力量”、用好“乡土人才”,注重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规划乡村文化振兴布局,宣传发动农民群众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努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硬支撑”,成功带领群众走上正确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把各类资源整合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官庄村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有效整合乡村文化、旅游、餐饮等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文化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形成了包括旅游、休闲、康养、研学、度假在内的完整的乡村文化产业链,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成果共享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官庄村始终把满足群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通过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就业创业等,最大限度调动、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使人民群众共享农文旅融合发展红利,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作者系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潜山市官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中国村庄》杂志 第1期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