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和美梨园村 踏上振兴路
作者 点击数:89 更新时间: 2025-01-27 来源:《中国村庄》
 
 

梨园村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倪家营镇,因盛产长把梨、清朝建置梨园营而得名。梨园村也是红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后最后一次成建制大规模战斗过的地方。全村面积约为4752亩,现有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861258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共有党员73人,耕地面积3050亩,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00元。2020年,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红色美丽村庄。2023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和美乡村”。

 

梨园村红色美丽村庄

红色动能激发村庄别样美

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紧抓项目机遇、多方整合资金,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积极谋划争取临梨路至S18线道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改造、美化绿化等项目,布设红色教育基地、家风馆、廉洁桥等教育阵地,配套红色文化广场、健身步道等惠民设施,先后动员农户分两期修建了红色主题民宿70户、风貌改造45户,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亮化、绿化、美化等工程,打造了以“红”为底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二期和红色农旅深度融合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巩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成果,聚焦打响“红色梨园”特色品牌,“一盘棋”抓布局,打造集红色遗迹瞻仰、党性教育研学、精品民宿体验、游客接待服务、户外拓展健身、文创产品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梨园”文化旅游乡村,以梨园口战斗遗址为核心,串联红色记忆馆、红色食堂、红色教育基地、户外健身步道等“红”字号旅游服务元素,精心设计“红色印记·峥嵘岁月”“忆苦思甜·砥砺初心”“初心永恒·感恩奋进”红色旅游研学路线。开发红色菜品、推介红色礼品、包装红色项目,把梨园村建成为临泽红色旅游新地标。

 

制种玉米

结构调整促进乡村产业兴

抢抓发展机遇,提出变单一型产业为多元型产业的发展思路,同步发展玉米制种、劳务产业、肉牛养殖、特色林果、红色旅游等优势产业,聚焦产业带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市场化配置玉米制种基地,与临泽瑞源种业有限公司合作,落实玉米制种面积2600亩,广泛动员农户种植小麦220亩;以发展“美丽经济”为抓手,挖掘盘活荒滩闲置资源,通过旧房拆除、土地复垦、土地平整等方式整理公地150多亩,发展设施农业,依托废旧的日光温室资源,与芳霖源农林科技公司合作,流转改造日光温室16座种植鲜切花,带动了群众建设以红梨为主的特色林果采摘园1500亩。持续壮大草畜产业,建成高标准肉牛养殖牛舍57栋,全村肉牛养殖量达1000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结合红色美丽村庄二期建设项目,修建红色食堂、红色超市、红色运动场,延伸“红色产业链条”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创新“社会化服务+旅游业”模式,规范运营梨园村红沃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红色产业”,从而实现多业并举、量质齐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发展带动了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收,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人居环境整治

优化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行“组织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探索“邻里小院”议事模式,引导群众有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推动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按照就近、就地、就事、就便原则,高标准打造“邻里小院”20个,整合专兼职“1+7”网格力量作为小院议事会成员,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民意、收集群众诉求,集中攻坚破题。着力培养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提高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并设立诉求申报“民情二维码”,为群众提供困难需求、救助帮扶、意见建议、纠纷调解等帮办服务,真正实现让干部多操心、群众少烦心,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聚焦卫生整治、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内容,每月开展积分评定,对纳入红榜的先进典型予以积分奖励,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党员群众破除陈规陋习,遵守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全村发展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全年共组织召开党员大会12次,支委会14次,上专题党课4次,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1次,民主评议党员1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制度。持续强化阳光村务机制,对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推进重点项目、重点事项的决策落实。严格村干部权利行使,对重大事项一周一议、村级发展一月一议,进一步完善“三务”公开,将决策事项和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全年共公示党务村务事项1224项。坚持建立结对联系制度。全面落实党员“四位一体”设岗定责,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每名党员固定联系35户群众,为流动党员、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开展送学1260余人次。充分利用原村委会房屋,翻新改造幸福老人互助院1处,有效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切实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鲜切花基地

涵养底蕴培育文明乡风

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化“红色领航”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把“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作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共评选出综合“五星文明户”4户,单项“五星文明户”12户。开展“敬比赛夸”“晒被子·比孝心”等创评活动,评选出好媳妇4人,好公婆5人,好儿女2人,好邻居3人,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将乡风文明纳入《村规民约》,广泛征求尊重意见建议基础上严格制定梨园村《村规民约》,将环境治理、移风易俗等列为《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对于违反村规民约规定的人和事,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规定执行,树立村规民约的震慑作用,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教育,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利用村规民约制定“限高”标准,严格控制酒席数量和车队迎新送葬活动,树立厚养薄葬的新理念,对婚丧宴请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给予曝光,通过正面引导,形成一种移风易俗、勤俭节约光荣,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可耻的新风尚。通过举办“梨花文化节”、太平鼓展演等民俗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搜集工作,积极鼓励支持各类文化人才的成长,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以社火调演、节目汇演、广场舞表演、文艺骨干培训等活动为提升平台,充分利用春节、元宵、“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至目前,已建立文艺队1支,健身队1支,太平鼓队1支,有文艺骨干120人,文化志愿者160余人。同时,加大对民间文化社团和自娱自乐班子的扶持培养,着力提升乡土文化造血及服务能力,向全镇人民展示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梨园村,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展望未来,梨园村将持续巩固提升省级和美乡村创建成果,紧紧围绕“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奋斗目标,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用足用好红色资源,依托紧邻丹霞大景区的优势,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共富工坊”建设、“和美乡村·幸福小院”创评等重点任务,拓宽村集体发展路径,提升品质内涵,增强惠民实效,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村庄生态宜居、村民增收致富,踔厉奋发走好乡村振兴“赶考”之路。

(甘肃省张掖市倪家营镇梨园村供稿)

《中国村庄》杂志  1  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