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永新村毗邻上海青浦朱家角,区域面积6.25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户籍村民795户3041人,外来人口1043人,保有耕地3500多亩,水面积1500多亩。下设4个党支部,共117名党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永新村是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二三百元。如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振兴乡村,永新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攀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呈现一派现代化气息。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5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480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江苏生态村”“江苏生态宜居宜业示范村”和“苏州市先锋村”“苏州美丽乡村”等称号,人称淀山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如此,这个村的北端至今保留着一颗郁郁葱葱的古银杏树,距今1700多年;南端保留完好的一座花岗石的拱桥,桥边的碑楼矗立在街道中央,与原崇福寺相匹配,从而一南一北构成了江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
六如乡野营地
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文明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永新村党总支一以贯之坚持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文明,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多平台推进三级党建服务体系建设永续红色精神。该村党群服务中心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民驿站,设有“银杏树下工作室”“吃讲聚课堂”“临沪平安线跨省社会治理融合共建工作站”“廉政公园”“廉勤工作室”及医疗服务站等多个板块。“银杏树下工作室”聘请村退休老书记、老党员坐班,发挥他们的余热。值得一提的是,永新村依托“吃讲聚课堂”和“银杏树下工作室”,着力提升“小家”文明、“大家”风尚;发挥临沪“桥头堡”作用,打造“噶三HU”村民议事平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其次,多角度发挥党组织能动性打造党建品牌。村党总支紧紧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三建三强”工作方法,将党的工作延伸到村庄的各个方面。同时,结合昆山市“农村党员先锋十带头”,建立“567”党建工作制度,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党组织网格全覆盖,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服务功能,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凝心聚力,以“突出党建引领、坚持创新理念,突出新型治理、永记为民宗旨,突出文明实践、照亮振兴之路”为理念,打造“红新永照”党建品牌,让党员群众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的形象、感到党的温暖。
俯瞰永新村
谋划为民福祉,建设和美乡村
进入新世纪,城乡医保并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放开城镇就业等政策实施后,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等问题迎刃而解,之后的需求就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尤其是绝大多数村民热切期盼住有优居、居有优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草房翻瓦房”“平房换楼房”,村民房屋“小而破、简而危”,很多农户把家里“脱胎换骨”改造成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农村别墅,但苦于没有统一领导、规划与指导。怎么办?永新村党总支坚持发动群众,自力更生、重点突破,确立以打造“六如墩”村户户将原有简陋的房屋翻建成设计新颖的农村别墅品牌为样板,创新布局,全面规划,有序推进,稳步实施。
首先在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先把因国家建设需动迁土地的305户妥善安置好,分别进城镇居住现代化公寓房,然后将余下485户分期分批自费翻建成设计新颖的农村别墅,目前翻建率达100%,每户一幢,统一安排了3分宅基地,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粉墙黛瓦,保持江南水乡传统风貌。关于道路、供电、供水、通信、保洁等公共建设设施共投资7000多万元,全由镇村按比例承担,不向农户收一分钱。
其次,凝心聚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永新村在完成“三线入地”“天然气进村”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根据问题清单制订整治计划,实行“挂图作战”,形成党员带头示范、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全村下辖12个村庄先后12次被昆山市评为“红榜”村庄,从而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河内鱼虾清晰可见,屋前屋后美化亮化,赋予和美乡村新的内涵,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发展蓝图变为现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
永新村花海公园
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共同富裕
近年来,根据形势变化,依托村域的资源、区位优势,培育发展新兴特色产业,突出的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村民共同致富。例如,“六如墩”因水资源丰富,自然形成南北两个池塘,俯瞰形像葫芦,因而得名“葫芦村”。村内有些开拓者先人一步,带动村民开办民宿9家、农家乐11家,很快吸引周边上海游客慕名而来,日均用餐人数达500余人次,经营者一般年收入30-50万元,高的上百万元;新建80亩粉黛乱子草花海公园,打造淀山湖环湖大道打卡新地标,增加村级收入40余万元。同时打造六如墩茶咖、六如乡野营地、六如水上运动俱乐部等项目,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结合葫芦雕刻工作室,采取“农产品+”模式,举办葫芦雕刻等活动,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本地村民就地就业20余人,人均每月增加收入约4000元。
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盘活农村闲置农房,永新村成立农房合作社,村民以房屋入股,对外出租25栋,平均每栋房屋租金年收入约7万元,由此带动了各自然村发展旅游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永新村坚持党建引领,依托“百姓课堂”和“银杏树下工作室”,构建“吃讲聚”村民议事平台,积极开展“晒家风、议家训”活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生态宜居示范村”的实景熠熠生辉,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