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石缝里刨出“紫金矿”
作者:徐彬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 2025-09-17 来源:《中国村庄》
 
 

——云南舍得僰人之乡的“点石成金”路

在滇东南的石漠山峦间,一场紫色的丰收正撼动大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舍得乡,这个曾因“缺水、少土、石窝窝里种苞谷”而艰辛备至的彝族僰人聚居地,此刻却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村民们紧抓晴好天气,在石头垒砌的独特“台地”上挥动锄头,采收着成熟的紫洋芋。随着锄头起落,一颗颗外形饱满、色泽鲜亮如紫玉般的洋芋破土而出,映衬着乡亲们灿烂的笑容——这笑容背后,是从石缝里抠出希望的坚韧,更是“苦熬不如苦干”的“西畴精神”在石漠山乡的生动回响。

舍得草场风光

舍得乡地处丘北县西北部,平均海拔超2000米,境内群山叠嶂,石漠化问题曾严重制约发展,是典型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镇”。71%的群众世代生活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贫瘠山区,土层薄、石头多、水源缺,生存条件极其艰苦。

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僰人,以其古老的生存智慧和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从未向环境低头。近年来,舍得乡立足高海拔冷凉气候与富含矿物质的独特石漠化治理土壤,积极引导农户扩大紫洋芋这一高原珍品的种植规模。面对“石旮旯”的先天不足,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通过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硬是将一片片效益低下的乱石坡,改造成层层叠叠、适宜耕种的石头“台地”,为特色产业铺就了基石。

如今,凭借僰人祖辈积累的种植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强力赋能,这里产出的紫洋芋果皮呈深邃黑紫色,果肉镶嵌标志性深紫花纹,口感香糯、营养丰富。紫洋芋富含的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还有改善视力、预防眼病、抑制血压上升、预防糖尿病、增强血管弹性、防止胆固醇堆积等功效,成为消费者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我们种植紫洋芋已经10多年了,年年都种,今年雨水好,紫洋芋个大,现在才刚挖第一批,按大小来出售,价格在7元至20元每公斤不等,收入还是不错的。”舍得乡白泥塘村村民赵顺才高兴地说。白泥塘村作为僰人文化保存完好的村寨,村民们身上流淌的吃苦耐劳血液,正转化为精心耕作培育“金豆豆”的实干力量。

紫洋芋

为在石缝中提升产量与品质,舍得乡积极协调县农科局专家深入田间,开展品种繁育实验,提供坚实科技支撑。乡级农技人员常年穿梭于石头垒砌的阡陌之间,从科学选种、精准播种到精细管理,手把手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农户掌握先进实用的种植技能。

“从紫洋芋开始栽种、中耕管理一直到采挖,我们农科技术人员都会及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种植户如何管理、施肥等,让群众种得出,种得安心,能增产。”舍得彝族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赵建忠介绍道。这“石头上的农技课”,正是“西畴精神”落地生根、科技赋能艰苦山乡的缩影。

得益于独特风土、匠心耕作与不屈的抗争精神,舍得紫洋芋每年成熟季都成为市场的宠儿,其售价每公斤较普通洋芋高出约6-15元,亩均收益可达5000元左右。这颗小小的紫洋芋,已成为当地餐桌上百变的美食主角,煎炒烹炸皆宜,麻辣酸甜百味随心,更化身为带动一方致富的“金疙瘩”,让群众尝到了“生态红利”的甜头。

近年来,舍得乡以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创新采用“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聚力打造高原特色紫洋芋品牌。同时,依托云南丘北舍得国家石漠公园和独特的彝族僰人文化,如僰人刺绣、僰人小调、僰人祭祀等,将农文旅深度融合。据了解,2025年舍得乡共种植紫洋芋2000余亩,紫洋芋年产值预计突破1000万元。每到紫洋芋收获的季节,不仅吸引客商,也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品尝购买、游玩打卡,“洋芋经济”促成游人与当地农户的“双向奔赴”,逐步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雏形,助力打造“中国彝族僰人文化传承之乡”。

一年的劳作迎来收获

昔日的石漠荒坡,在科技的加持、产业的引领,特别是融入骨髓的僰人坚韧与“西畴精神”的驱动下,正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支点。一颗颗从石缝中破土而出的紫洋芋,不仅奏响了舍得乡的“富民曲”,更谱写了一曲石漠化山区人民向石漠宣战、向贫困告别、向美好生活奋进的激昂“强音”。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舍得彝族乡人民政府)

《中国村庄》杂志  8  少数民族村庄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