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从“橄榄绿”到“乡村红”
作者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 2025-09-18 来源:《中国村庄》
 
 

——“兵支书”魏斌的乡土答卷

 

“湖坊穷又穷,到处是茅棚”——这句老话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村早已没人再提。如今的湖坊村,早已从昔日的贫困村蜕变为经济强村。2024年,湖坊村再创佳绩,完成年总产值28.2亿元,集体资产达4.72亿元,税收连续三年超过7000万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湖坊村几代人的奋斗与智慧,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湖坊村,党总支书记魏斌的工装总是简朴利落。作为一名从部队退伍的“兵支书”,魏斌29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他说部队养成的习惯早已成了自己的日常,“衣着利落才能干活利落”。无论是寒冬酷暑,魏斌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工作现场,他的身影已经成为湖坊村发展历程中最鲜活的注脚。

转 身——从退伍兵到“领头雁” 

1990年,20岁的魏斌脱下军装,毅然放弃组织安排的民警“铁饭碗”,回到事业刚刚起步、百废待兴的湖坊村。面对旁人的不解与议论,这位年轻的退伍军人目光坚定:“人生能有几回搏?在穷摊子上发展集体经济,风险大、担子重,但有党组织领着干,群众积极参与,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他深知,选择这条道路意味着要放弃安稳的生活,但军人的血性让他做出了这个大胆的决定:“我魏斌不是图安稳的人!”正是这份敢为人先的勇气,为湖坊村后来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破 局——三招妙棋激活发展动能

掌舵湖坊后,魏斌以改革创新锐气,连施关键妙手:推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打造全省首个村级工业园,创新“工业强村、三产旺村”发展模式,带领湖坊村成功实现“全国百强村”的升级转型。

发展持续赋能。突破土地瓶颈,把目光投向服务城市功能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现代化产业园建设与升级,推动工贸城向高新技术、文娱产业转型。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区,引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文娱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升级和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筑巢引凤栖。创新“飞地农业”,在进贤县建设现代蔬菜基地,通过打造标准化蔬菜种植示范区,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实现产销一体化,既保障村民“菜篮子”,又带动当地就业。建设湖坊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同时完善基地配套设施,提供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吸引青年创客小微企业入驻,吸引形成“农业+双创”的融合发展格局,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注入新鲜活力,为乡村振兴培育创新动能。

名村聚商气。投入巨资改造村庄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现代都市花园新村,塑造现代化乡村风貌,显著提升“名村”美誉度与产业聚集度,使湖坊成为投资热土。投入600万元建成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综合体,以“党建+便民服务”提升治理能力,以优质营商环境和高效治理体系吸引企业入驻,实现村庄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深入工地检查工作

深 耕——把集体账单变成幸福清单 

“全心全意为民造福”是魏斌的座右铭。在他的带领下,湖坊村始终将“全心全意为民造福”作为发展宗旨,构建起全方位民生保障体系。

村集体每年支出百万元实施道路亮化、绿化等“五大工程”,实现全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创新建立“老有所养、学有所奖、病有所助”三联机制,村民享退休金、子女上大学有奖学金。近年推出“三个一”工程:考取清北等名校奖10万;百岁老人长寿奖10万;设立百万重病医疗补助基金(新农合基础上二次报销,报销比例达40%)。2024年发放村民福利费1232万元,包含分红、退休金、医疗报销、升学奖励等。

如今走进湖坊村,处处可见幸福笑脸,村民们由衷赞叹:“从娃娃读书到老人养老,从家门口环境到看病报销,村里想得比自家还周到!生活在湖坊,舒心、安心!”

冲 锋——“战场”换“疫场”军魂不变 

部队培养的“凌晨两点吹哨集合”习惯,被魏斌恪守成日常工作习惯——“问题不过夜,服务不打烊”。2020年抗疫最紧张时,魏斌把办公室搬到卡口,带领退役军人突击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微信步数日均2万。他坚持“白加黑”工作模式,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深夜巡查卡点、凌晨调度物资成为常态,用日均2万步的足迹织密防疫网络。这种“闻令而动、使命必达”的部队作风,如今已融入湖坊村治理血脉,造就了“24小时响应”的为民服务机制。

 

魏斌(中)到湖坊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调研

荣 耀——写在田野上的国家荣誉 

多年来,魏斌始终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江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他谦逊地表示:“这些奖章不是给我个人的,这是对‘兵支书’群体的肯定,是给所有把军装穿在心里的退役军人村干部的。” 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湖坊村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特色产业,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湖坊“党建+退役军人创业”的发展经验,更是成为退役军人事务部向全国推介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为新时代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橄榄绿”到“乡村红”,魏斌用 29 年的坚守证明:军号不止响在营房,也响在广袤乡土;只要军魂不褪色,乡村振兴永远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冲锋。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村供稿)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