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从绝壁凿路的“愚公精神” 到农文旅融合的“天路经济”
作者:郭亮 点击数:23 更新时间: 2025-11-14 来源:《中国村庄》
 
 

 

在重庆巫山竹贤乡的喀斯特天坑谷底,藏着曾被千米绝壁围困的“天坑村”——下庄村。

往昔,村民困守深山,进出需攀爬108道“之字拐”羊肠小道,单程耗时长达2天。恶劣的交通条件,让村子深陷贫困,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天坑村”的名号,道尽了发展的辛酸与艰难。但不甘贫困的下庄人竟以7年光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8公里“天路”。

如今,下庄村实现了华丽逆袭。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飙升至1.8万元,是修路前的60倍;柑橘产业年收入超百万,民宿分红近18万元,村集体收益也突破16万元。凭借突出成就,村子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那条绝壁“天路”还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并与周边景区串联成3条旅游环线,车程大幅缩短至80分钟。

从穷乡僻壤到振兴样板,下庄村究竟有何秘诀?这条“天路”如何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其探索实践又能为山区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发展历程

初始探索:绝壁凿路破困局(1997-2004年)

1997年,面对世代贫困的困境,时任村支书毛相林带领村民立下铮铮誓言:“让我们成为受穷的最后一代人。”他们自筹资金,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在千米绝壁上艰难开凿。7年光阴里,6名村民付出了生命代价,终于建成8公里机耕道。这条用血汗铸就的“天路”,不仅撕开了地理阻隔,更冲破了思想枷锁,为下庄村破除发展困局、迈向振兴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快速发展:产业筑基促脱贫(2005-2015年)

“天路”打通后,下庄村以“三色经济”破局。“蓝色劳务”组织青壮年外出打拼,年创收超200万元;“绿色瓜果”产业蓬勃兴起,西瓜、核桃等作物让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橙色柑橘”种植规模达650亩,纽荷尔脐橙成致富招牌。三产联动发力,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县率先脱贫,人均收入跃过8000元大关,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坚实的发展之路。

升级优化:农文旅融合谱新篇(2016年至今)

借“天路”IP与自然人文资源,下庄村打造“农文旅+”产业矩阵。柑橘产业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2023年产值180万元,收益按50482分配;81间民宿、20余家农家乐迎客,2023年旅游收入达232万元;研学教育依托陈列馆、大讲堂,推出“重走天路”课程,年培训超1万人次。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特色

天路景观带:绝壁公路变网红打卡地

为充分挖掘“天路”资源价值,下庄村在公路沿线布局4处观景平台,配备解说牌与VR体验设备,让游客沉浸式俯瞰“之字拐”公路的险峻壮美。同时,开发“天路修建历程”徒步研学路线,运用声光电技术重现当年凿路场景,将艰苦创业故事转化为生动教材。如今,这条线路已成为党性教育热门之选,让“天路精神”在文旅体验中代代传承。

智慧果园基地:科技赋能农业升级

下庄村的千亩柑橘园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运用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实现标准化种植与精准化管理,保障果实品质。销售端更是大胆创新,依托“恋橙贷”等金融产品解决资金难题,借助电商平台搭建销售快车道,让柑橘24小时直达全国消费者手中。2023年,其线上销售额占比超40%,科技与金融双轮驱动,为柑橘产业注入强劲活力。

民宿集群:老屋焕发新生机

下庄村在民宿发展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保留土墙、青瓦等传统建筑元素,引入专业团队打造“民宿+非遗体验”特色模式,让游客在休憩的同时,沉浸式感受土陶制作、巫绣展示等非遗魅力。同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以闲置农房入股,可获得收益50%的分红,村集体提取5%用于公共设施维护,实现村民增收、村庄发展的双赢局面。

文化IP矩阵:精神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下庄村深挖“天路”背后的精神价值,提炼出“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内核,并围绕这一精神开发30余款文创产品,让精神文化可触可感。同时,借力影视赋能,以修路故事为原型的电影《天路》全国热映后,迅速引发关注,带动当地游客量同比激增200%,实现文化影响力与旅游经济双丰收,让“下庄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发展模式

交通先行驱动:以路为轴重构发展格局

下庄村以“天路”为纽带,畅通“人、货、钱”流通脉络。公路硬化后,农产品运输成本直降30%,物流效率提升50%;重庆农商行也精准“输血”,累计投放1000余万元贷款,助力产业发展与基建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农文旅融合发展:从“卖柑橘”到“卖体验”

下庄村以“农业+旅游+文化”融合为抓手,让产业焕发新活力。将柑橘园打造成梯田景观并举办特色活动;开发天路探险、农耕体验、非遗研学等多元旅游产品;把修路故事转化为舞台剧、纪录片,形成丰富文化产业链,打造“下庄精神”IP,实现农业、旅游、文化协同发展,走出振兴新路。

集体协作治理:构建共建共享共同体

下庄村创新“345”基层治理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通过村党支部、村民小组、农户三级联动抓产业;以“积分制”引导村民参与五维公共事务,实现环境整治、矛盾调解共商共治,为发展筑牢根基。

总结建议

破解交通瓶颈,激活资源价值。偏远山区乡村振兴,需政策与模式双轮驱动。应积极争取“以工代赈”资金,优先推进偏远山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同时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交通+产业+旅游”融合开发,在公路沿线布局冷链物流中心、观景驿站,让“交通线”变身“致富线”。

深化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条。推动乡村振兴,需农业与文旅协同发力。一方面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推动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业品质;另一方面深挖地域文化IP,打造“乡村+研学”、“乡村+康养”等新业态,让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增值与乡村发展双赢。

完善利益联结,激发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离不开利益共享与人才支撑。推广“村集体+企业+农户”股份合作分红模式,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施“能人返乡”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双管齐下培育本土产业带头人,既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又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根基。

“要致富,先修路”在下庄村演绎得淋漓尽致。从绝壁凿路的“愚公精神”,到农文旅融合的“天路经济”,下庄村20年绘就乡村振兴传奇。实践证明,乡村发展需紧扣“交通破局、产业筑基、治理赋能”逻辑。正如毛相林所言,“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股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正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让“天坑”变为希望田野。

作者单位:亮节智库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