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溪南社区,一片浸润历史底蕴又焕发时代生机的土地,正以“红蕴溪南·兴文脉”为主题,谱写着一曲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华彩乐章。这里,红色基因是核心动力,文化脉络是精神根基,二者交融互促,凝聚起共建共治共富共享共兴的强大合力,共同铺展开一幅基层善治、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壮丽时代画卷。
溪南村(社区)地处龙岩中心城市登高山下、龙津河畔,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21人,是一座集山水灵秀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村改居型社区。近年来,社区在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始终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将党建工作贯穿文脉传承、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定方向、挖内涵、拓载体、促融合”,走出了一条“强治理、文脉兴、产业旺、居民富”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古巷新韵皆故事,文脉流长焕新辉”成为社区最生动的写照。
红色引擎,创新模式凝聚治理合力
2025年,溪南社区党委锐意创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12365”党建工作模式,为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溪南社区以精细化治理推动整体面貌提升,实现了6个网格管理服务全覆盖,构建起响应迅速的基层治理体系。社区硬件环境显著改善,14个老旧小区经过集中改造焕发新颜,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同时,30个高清探头的布设,构建起一张全天候、无死角的安全守护网,有效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在软件提升上,社区精心打造的“红韵溪南 文脉共兴”二楼阵地,已成为集党建宣传、文化传承、居民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力激发了社区文化活力。

非遗窍头馆可以提供多项生活服务
共建共治,破解难题增进民生福祉
面对“城中村”典型的“四多一少”困境,社区以党建为矛,破题攻坚,始终坚持党建统领、精准施策,通过织密服务网、创新治理机制、拓宽致富路,有效提升居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资源共建,擘画发展同心圆。溪南社区以“党员小巷工作室”为支点,由社区网格员及在职党员、志愿者共同组成,旨在打造“红色睦邻365”服务品牌,使其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与民情民意的“前哨站”。同时,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协调会、居民夜谈会等机制,积极对接上级资源,加快推进田螺一条街建设、厦大工学院旧址修复等重点项目聚势赋能。
智慧共治,构建治理新机制。社区聚焦停车位紧张等民生“痛点”,通过“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精准对接,成功改建溪南大榕树、溪南路两处停车场,新增百余个车位,有效缓解居民停车难题。同时,针对树木过高过密带来的安全隐患,社区主动协调市园林局,及时完成枯病残枝的修剪清理工作,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有力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与公共安全。
产业共富,激发内生动力。溪南社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通过建设“溪南小院”共富合作社,成功引进多家龙岩特色小吃,打造集非遗文化与地方风味于一体的美食街区。作为街区重点引入的非遗美食业态,溪南小院美食店已正式开业,主打本地传统菜品与休闲美食,吸引众多居民游客前来体验,有效带动了本地消费与文旅融合,成为推动社区共建共富的生动实践。

村部大楼旁的非遗主题街开街盛况
文脉薪传,深挖历史激活文化基因
“兴文脉”是溪南社区的魂之所系。社区深挖历史经典,将龙岩非遗一条街、田螺一条街、厦门大学工学院旧址、三打龙岩城故事等文化珍珠串珠成链。
创新融媒,焕活文化记忆。溪南社区创新传播形式,精心制作“社区书记逛非遗”系列短视频,以短小精悍的视听语言,让尘封的历史生动“活”起来。同时,积极联动市、区两级文艺与媒体资源,携手文联与融媒体中心,共同孵化了一批富含本土特色的文艺作品,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在物理空间上,社区着力打造“红色书屋”与“党史长廊”,构筑起家门口的红色教育阵地,计划对明清大同巷“官道”进行精心修复,使其成为承载乡愁记忆的鲜活地标。
沉浸体验,活化龙岩非遗。作为南城街道闪亮的文化名片,龙岩非遗主题街将闽西深厚非遗与市井烟火巧妙相融。街内设有“这礼是龙岩”岩味手信旗舰店,集纳七县市老字号,浓缩闽西“舌尖记忆”与“指尖技艺”;非遗窍头文化馆以沉浸展陈,解读龙岩人“以物载礼”的情感传承;更有非遗技艺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尝试竹编、木雕、客家蓝染,使非遗从静态展品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真正走进日常。
妙笔生辉,绘就溪南故事。溪南社区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在非遗主题街路口打造了非遗主题墙绘打卡墙。墙绘以绚烂色彩和灵动笔触,勾勒出龙岩非遗元素与地域风貌,与街内手工艺品店、民俗工坊等业态彼此呼应,共同构建沉浸式文商旅体验空间。白天,墙绘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成为人气打卡点;入夜后,在灯光映照下,墙绘与夜市美食、非遗展演相映成趣,不仅激活了夜间消费,也为推动文旅发展、提升生活品质提供了生动样本。
在这里,历史与未来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溪南社区以党建为笔,以文化为墨,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纸,正奋力绘就一幅组织有力、治理有效、文化繁荣、生活富裕、居民幸福的社区治理新画卷。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溪南社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