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这个曾经资源匮乏、区位劣势、基础薄弱的湘中小村,却在短短十余年间完成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蜕变。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没有毗邻城市的区位优势,没有雄厚的外来资本注入,油溪桥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我发展之路。这个村庄实现了在无优势条件下通过社会企业化运作实现系统性振兴,把乡村建成社企村,通过创新制度设计激活内部要素,重构生产关系和分配机制,最终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路径,一种不依赖外部资源输入而是通过内部机制创新实现突破的典范。
资金利用:社会企业的资本循环之道
资金匮乏是大多数乡村发展的首要障碍。油溪桥村的创新在于建立了独特的资金利用模式——将有限资金作为“种子资金”而非“消费资金”。村里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发展基金,用于再生产投入。更令人称奇的是,村民可以以劳动力、土地、山林等要素入股,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要素资本化”模式。
村集体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项目投资前进行充分论证,实施中进行严格监督,完成后进行效益评估,形成了完整的资金使用闭环。
资本实现社会化使用和循环增值。传统乡村将资金视为消费资料,而油溪桥村将资金转化为资本,通过循环运营不断增值。更重要的是,资金使用决策过程民主透明,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了资金的公平高效使用。

风光秀美的油溪桥村
资源整合:系统思维下的要素重构
资源整合是油溪桥村奇迹的关键。面对看似贫瘠的资源禀赋,村“两委”以系统思维重新定义和整合资源,创造了“无中生有”的奇迹。
油溪桥村首先对全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系统评估,不仅包括传统的土地、山林、水域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文化、社会等软资源。通过建立“资源档案”,对每一项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度挖掘。荒山被开辟为经济林基地,废弃宅基地被改造为文化广场,甚至村民的闲散时间也被组织起来转化为生产力。
最具创新性的是资源的“跨界整合”。油溪桥村打破了资源使用的传统边界,通过“一地多用”、“一资源多能”实现资源的多重价值。比如,鱼塘不仅用于养殖,还同时开展垂钓旅游;经济林既产生经济效益,又兼具生态价值和观赏功能。这种多维度的资源利用模式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油溪桥村还创造了“资源流转”机制,通过租赁、入股、置换等方式,使闲置资源流动起来,实现优化配置。村民可以将自家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源委托给村集体统一运营,兑换成积分,将资源转化为资产乃至资本,各村民依据各自贡献,按各自占有集体资产份额分享收益。这种机制既解决了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又形成了规模经营优势。
村民调动:主体性的觉醒与激活
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是发展的核心难题。油溪桥村通过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双管齐下,成功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
油溪桥村创造了乡村治理的“积分股份制”,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遵守村规民约、发展产业等行为量化积分,积分与福利待遇、评先评优等挂钩。这种制度设计巧妙地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积分制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引导村民形成“共建共享”的行为模式。
村民参与机制的设计尤为精妙。油溪桥村建立了多层次参与平台:村民代表大会决策重大事项,董事会负责日常管理,监事会进行监督制约,专项合作社或合作企业负责具体项目实施。这种参与架构确保了村民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广泛参与,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更深刻的是,油溪桥村通过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氛围营造,培养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村里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提升村民素质和能力;组织集体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建立榜样评选机制,强化正向激励。这些措施逐步唤醒了村民的主体意识,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作者(左一)和油溪桥村党总支书记彭育晚(左二)在接待上级调研指导
利益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艺术
利益分配是乡村发展的敏感问题和关键环节。油溪桥村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分配机制,既保证了公平性,又兼顾了效率性,实现了多方共赢。
油溪桥村采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复合分配模式。村民既可以通过参与劳动获得报酬,又可以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获得分红。这种分配方式既认可劳动价值,又承认要素贡献,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
村集体在分配中保留了适当比例的公共积累,用于再投资和公共福利。油溪桥村基本上形成了“三三制社会企业”的分配模式,集体收入的1/3左右作为发展基金,用于产业扩大再生产;1/3左右作为公益金,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1/3左右用于村民分配。这种分配结构确保了村庄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了“分光吃尽”的短期行为。
值得称道的是,油溪桥村建立了“差异化分配”机制,根据贡献大小适当拉开分配差距,避免平均主义。同时,通过每户均有基础分,以及公共福利和互助机制保障基本公平,防止两极分化。这种分配设计既激励了能人带头发展,又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形成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股权交易:产权流动的创新探索
产权明晰和流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油溪桥村推行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改革,将集体资源评估折股,量化到人。村民拥有清晰的股权份额,可以按股分红,实现了“集体所有”的具体化、人格化。更重要的是,油溪桥村探索了积分(股权)有限流转机制,在保持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允许积分(股权)在一定范围内流转交易。
村里正在筹备建立村集体内部积分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和流程,为积分(股权)流转提供服务。股东因迁移、脱贫等原因需要转让股权的,可以按照章程规定在内部转让。这种有限流转既保持了产权的稳定性,又赋予了一定的流动性,解决了“人走股留”的问题。
油溪桥村还创新了“积分贷”模式,村民可以用积分作为抵押获得生产贷款,解决了融资难题。这种创新使“死”积分变成了“活”资本,激活了产权的金融功能。

村民在参加健身活动
系统治理:五大基础的协同发力
油溪桥村的发展奇迹不仅源于经济机制的创新,更得益于治理体系的整体重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机构成立、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健康文化服务五大基础协同发力,形成了系统性的治理格局。
基层组织建设是油溪桥村发展的坚强保证。村“两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村里创新了“党小组+项目”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党员干部实行“承诺兑现制”,公开承诺、限期兑现、接受监督,树立了良好形象。
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了治理体系。油溪桥村成立了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如合作社、协会、理事会等,提供生产、生活、公益等各类服务。这些组织既弥补了村两委服务的不足,又培养了村民的自组织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生态环境保护是油溪桥村发展的底线思维。村里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推行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油溪桥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乡风文明建设是油溪桥村发展的精神支撑。村里制定了《村企规约》,倡导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良好风尚。通过道德讲堂、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提升村民文明素质。油溪桥村创新了“行为积分”体系,将文明行为量化评价,与“积分股份”化的利益挂钩,有效引导了村民行为。
健康文化服务是油溪桥村发展的人文关怀。村里建设了文化广场、图书室、活动中心等设施,组建了文艺队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健康服务方面,村里建立了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提升了村民健康水平。
油溪桥村“积分股份制”施行18年来,历经了先后10次修订,如今“积分制”发展到了4.0的阶段,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户变股东、村民变股民,分散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整合,村民的收益有了大幅提升。2007年到2023年,油溪桥村村集体收入由负债4.5万元发展到了36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00元提高到2.66万元,村集体资产估值上亿元。这个地处新化县东北部偏远山区的昔日省级特困村,如今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当然,每个村庄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简单照搬复制。但油溪桥村所体现的发展理念和原则——以人为本、系统思维、制度创新、内生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油溪桥村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普通村庄的振兴之路。它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对路径,任何村庄都能创造奇迹。油溪桥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它的启示已经超越了村庄本身,为我们思考更广泛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作者系社企星球集团董事长